那一幕幕,让我们热泪盈眶——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作者:汪向明  时间:2008/5/29 22:43: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84
  政治小论文需要观点材料,语文作文需要论点论据,我们的人生需要思考总结,汶川大地震:
  一场突如其来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让我们震惊;地震中的那一幕幕景象,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那一片片倒塌的学校,那一声声微弱的求援,让我们流下悲伤的泪;那一架架载着生命希望的直升机,那一支支佩着红十字符号的救援队,让我们流下感动的泪;那一车车来自五湖四海的物资,那一笔笔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款,让我们流下激动的泪……
  震惊、悲伤、感动、激动之余,在那一幕幕中,我们还看到了坚韧,还感受到希望;在那一幕幕中,我们还学会了感恩,还体会到温暖……我们明白,如果我们只看到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那我们就不是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因为在众多的灾难中,在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1.党和政府中流砥柱
  党和政府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迅速决策,全国上下旋即投入到这场抗争救灾的斗争中,有党和政府作中流砥柱,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
  □当天下午,温家宝总理旋即乘专机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在以后的72小时里,他的行程表始终指向“第一时间”。动作的迅速、思路的清晰、意志的坚决,温总理就是一面指引着生机和希望的精神旗帜。在抢救的72小时黄金时刻里,温总理辗转7地9次视察灾情,召开了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他的高效、迅速、果断为中国赢得了强震下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
  ■5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飞机抵达四川绵阳,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抗震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胡主席、温总理“会师”抗灾一线。其后,胡主席又辗转北川、汶川、什邡等受灾最严重的乡村察看灾情。
  □抗震救灾中,灾区的党政领导也都冲在抗灾第一线,平武县委副书记、县长毛一兵被山体滑坡的滚石击中后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牵挂群众的安危。他说,只要党和政府的干部在,群众心里就能稳定,群众就能看到希望。
  2.各军兵种人民子弟
  地震发生后的第21分钟,成都军区派出查看灾情的4架直升机就已经起飞。驻灾区的成都军区6100名官兵和武警四川总队3000余名官兵紧急出征,采取多种办法南北并进开赴救灾一线,随后,越来越多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快速向灾区集结。空投空降、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徒步急进……
  10万战士从天而降、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与灾难展开了搏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高度服从命令的精神,骠悍而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人至为感叹。在灾难面前,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再次冲向了最前线。任何地区的民众,只要看到了解放军,就会安心。
  ■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立即召开抗震救灾专题会议,司令员李世明、政委张海阳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紧急部署,要求把胡主席和军委首长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到震区部队,切实用胡主席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以坚强的领导、科学的指挥和坚决的行动,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驻灾区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军区总医院医疗分队也紧急投入抗震救灾。
  □距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就有20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另有34000名官兵通过空运和铁路正在赶往四川地震灾区。灾情紧,军情急,3天时间里,中央军委就两次增兵。一辆辆运兵车昼夜兼程,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支支精锐之师走上抗震救灾的战场,人民军队又一场大规模的跨区机动,在各大军区和军兵种间全线铺开。
  ■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空军展开了非战争行动史上强度最大的一次空运行动,仅12日20时到15日20时的72个小时,就出动近50架运输机,滚动飞行近300架次,将1.3万名军地救援人员紧急运至灾区。
  □投入抗震救灾的现役部队总兵力共有10多万人,涉及成都、济南、兰州、北京、广州军区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以及武警部队等大单位,包括地震救援、防化、工程、医疗防疫、侦察、通信等20余个专业兵种,规模之大,专业之全,均创我军抗灾历史纪录。
  3.公开信息 稳定民心
  在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递,是稳定民心、采取措施、战胜灾难的先决条件。
  ■这次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公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级。随后,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都辟出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让全国人民乃至全球社会及时了解地震后续的真实情况。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救灾现场与专程前来走访慰问中国地震灾区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面后说,政府将保证对灾区疫情信息公开。
  4.科学知识 展现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抗震救灾中,知识同样展现出它的光辉。
  ■刘宁是北川一中初一六班班主任。地震发生时,刘宁带着学生正在县委礼堂开会。他说“那里的椅子离地较高,我叫学生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千万不要乱动。正是刘老师在关键时刻运用他的知识和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脱险后,刘宁跑回学校,他被眼前的情景完全惊呆了——两座教学楼垮塌,其中一座被地震完全“粉碎”。他在北川一中念书的女儿刘怡也被压在废墟下面。在抢救其他学生的同时,每次经过女儿被困的废墟时,感觉一阵阵巨大心痛袭来。女儿被压在巨大的水泥板下面,由于缺乏大型吊车机械,暂时还无法救援,当他看到女儿时,却已经是阴阳两隔。
  □一位腿被水泥梁牢牢压住的受灾群众,救援队员在起吊水泥梁时牵动了其他废墟,现场指挥担心再起吊会引起更大的倒塌,所以决定进行截肢救援。这时有人说,附近的救援队中有一个工程力学专家,不妨请他看看现场再作决断,后来在这位专家的决策下,那位受灾群众保住了腿。
  5.科技装备 大显身手
  救援工作需要争分夺秒,多出一秒就可能多拯救一个生命。这时,挖掘机可以帮助清理被阻断的道路和废墟;千斤顶可以顶住压在被掩埋者身上的楼板和石块,防止救援时发生垮塌而影响被掩埋者的生存;生命探测仪可以帮助找到被掩埋者的具体位置;直升飞机可以更快地输送救援人员和物资,可以带出受伤严重的灾民及时救治……
  ■5月14日,2架载人高空遥感飞机和3架无人低空遥感飞机分别拍摄了高分辨率的光学、雷达图像和不易到达地区的清晰图像。抗震指挥部利用遥感图像迅速了解了灾情,及时指导了救灾工作的开展。
  □5月15日,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在都江堰紫坪铺水库架设漕渡门桥,打通了都江堰通往震中汶川映秀镇的水上道路,大型机械和大批部队得以迅速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抢险。
  漕渡门桥实际上是临时浮桥的一部分,具有船的功用。由于漕渡门桥采用的是飘浮功能很好的高强度低密度合金和碳纤维等高技术材料,比一般船只轻便结实得多,便于运输和搬运。漕渡门桥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小,靠岸点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并可迅速转移渡口位置。
  6.坚持精神创造奇迹
  “不放弃,不抛弃”是《士兵突击》播出后迅即为社会各界接受的一句口号,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更成为大家的实际行动,废墟中的人们相互鼓励,积极自救,不放弃;地面上的救援队员,千方百计,努力施救,不抛弃,创造了一个个的生命奇迹。
  ■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去了146个小时,当更多人对被埋在废墟底下的亲人的生死感到绝望时,从汶川映秀镇传来了惊人消息:52岁的稽征人员沈佩云从4米废墟之下被成功救出,他完全清醒,身上没有发现有较重伤处。随后,沈佩云被紧急送往成都军区总医院进行抢救,医生诊断后称其生命体征非常正常,活下来的希望很大……
  □31岁的马元江在废墟中挺过七天八夜(179小时),21日凌晨2时40分,在解放军三医大新桥医院进行了肘关节以下6公分的截肢手术,3时30分手术顺利成功。新桥医院王卫东院长说,手术很顺利、很成功!现在马元江生命体征非常平稳,精神很好,已经开始进食了。马元江也能说话了,他说:“我感觉很好,很舒服。”
  ■地震发生后,60岁的王友琼被困汶川映秀湾电厂废墟中,经历8天8夜(196小时)后,于5月20日9时56分,由一辆急救车快速驶入华西医院后被成功救出。
  □38岁的崔昌慧由驻汉空军某部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秦尚振在什邡市红白镇磷河一级电站救出后乘海事救援直升机送到医院,这时已距地震发生216小时。
  刚到医院时,崔昌慧多处骨折,营养不良,体质衰弱,多脏器衰竭,但神智清醒。经过急救后,崔昌慧已能与病友交流,她说她在被困时,想的最多的就是“我一定会活下去。”她用自己的尿液与地上挖的蚯蚓来补充体力。
  7.医务人员 白衣天使
  像2003年我们战胜“非典”一样,广大医务人员再次在救助受灾群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全国上下,有数以百计的医院抽调了医生、护士组成医疗救护队奔赴灾区,甚至院士专家也到了救治现场,为拯救受灾群众的生命日夜操劳。
  □岳燕蓉是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二科护士,5月12日灾情发生时病房里乱成一团,家属、病员惊慌失措,大喊大叫,争着往外跑,有几个卧床病人不能动,急得陪伴直哭,科室有几名年轻护士更是吓得六神无主。因为是护士节,护士长和休息的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爬山活动,病房里只剩下当班的护士,作为护理组长的岳燕蓉就自觉地承担起了科室的管理责任,她沉着冷静,不断地安慰着病员,和科室里年轻同志紧张有序地组织人员疏散,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病员安置在安全地带。
  安置好病人后,她坚持留在病人中间,继续为病员治疗护理,努力为病员排忧解难,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这时她才想起自己的儿子,因为她的丈夫是一名军人,正在西藏平乱。家中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及儿子,她还不知他们爷孙俩这时在哪里,她飞快地向家跑去,只用了一会儿时间安排好家事,又投入到工作中了。
  8.鲜血生命铸就师魂
  在地震中,受灾的学校以及压在废墟下的孩子让我们痛心,是人民教师是用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甚至鲜血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他们在那最危难的一刻,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无私无畏,用鲜血甚至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
  ■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从被营救出来的什邡市红白中学学生口中得知:地震发生时,张辉兵老师正在二楼的讲台上,距离房门只有一步之遥。但张老师叫孩子们往外跑,并用双手撑开房门,将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往外推。等十来个同学跑出一楼之后,整幢教学楼就塌了下来,张老师倒在了房门之下,英勇牺牲,他只有30岁,孩子才4岁……
  ■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教师苟晓超,当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时,他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同时,他一边喊“快跑,危险,快,快……”,一边迅速抱起一名学生往楼下冲。到了楼下,来不及喘一口气,立即返身冲上三楼。他又抱起两名学生,向楼下冲去……
  当他再一次冲到三楼,再一次抱起两名学生,再一次向楼下冲去时,顶楼轰然倒塌。被苟晓超抱下楼去的学生得救了。然而,苟晓超被垮塌的混凝土和砖块砸断双腿,胸部也受到了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因伤势过重,苟晓超在紧急转往县医院途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他今年5月2日刚刚结婚……
  □在震灾中,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抢救被埋师生过程中,见到向倩老师的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学生。
  9.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让大家措手不及,无数灾民身受其害、家破人亡,让人痛苦和揪心,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积极奋起、勇敢面对,无不表现出空前的关爱和对同胞的关切,处处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力量。
  ■中电视台5月18日举行了《爱的奉献》赈灾晚会,社会各界爱如潮水踊跃捐款,现场捐款15亿1400万元;电话热线捐款1835万元,这一数字也是中国慈善募捐晚会之最。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无数申城市民的心。截止5月22日,根据上海市民信箱发布一项4600多位市民参与的网上抽样调查显示,几乎100%的上海市民都已捐助灾区。
  已有98%的市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剩下2%的上海市民正打算抽空去捐助。除捐款捐物外,市民还打算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有25%的市民希望献血救灾,有15%的市民有意认养孤儿,还有10%的市民希望去灾区一线抗震救灾,其他更多的市民则表示将坚守本职岗位,认真工作。因为,这也是支援灾区的一种方式。
  10.尊重生命赢得尊重
  当本来好好的几万条鲜活的生命,一下被压倒在水泥建筑物底下,动弹不得、奄奄一息,发出微弱求救呼喊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怕疲劳,想尽一切办法、不顾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尊重生命的存在。
  ■胡锦涛主席一再强调,要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要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被困群众。要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优势,实行科学救援,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群众的生命。
  □温家宝总理在指挥抗震救灾中反复强调一个工作中心,那就是“救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11.国际支援有力辅助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之上,面临灾难,四海之内皆兄弟。面对地震,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敬意和赞扬。我们不需要同情,需要理解;我们不需要安慰,需要支持。强有力的国际支援是我们战胜灾难的有力辅助。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程前来走访慰问中国地震灾区,在走访过程中,潘基文向地震遇难者默哀,并慰问了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
  潘基文说,我对汶川大地震给灾区造成的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深感悲痛,我谨代表联合国,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深切同情和慰问。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让国际社会深受感动和鼓舞。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英勇事迹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伟大人民。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这场自然灾害。
  潘基文说,我来到这里,就是要表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广大国际社会同中国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联合国愿继续尽全力为中国灾区重建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温家宝和潘基文在灾区会面时说,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迅速向中国表示同情、慰问,并提供了资金、物资和人员支援,联合国也向中方提供了紧急援助,这些善举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中国的救灾工作做出了宝贵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温家宝说,当前我们正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我们坚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重建灾区美好家园。温家宝对潘基文说,我们是在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区相遇,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面。秘书长先生专程前来走访中国地震灾区,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你表示感谢。
  ■5月15日至5月17日12时,已有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4个国家,香港、台湾2个地区的救援队281人在四川灾区进行搜救工作。
  其后,又有德国、古巴、荷兰等许多国家向我国派出了救援队,他们携带设备车、救护车、野战医院、生命探测仪、二氧化碳探测器。在四川青川、绵竹、都江堰、什邡等重灾区实施搜救和救治工作。
  □从联合国有关部门到相关各国政府,从政府要员到平民百姓,正在源源不断地向我国捐赠救灾物资和善款。
  12.保留废墟教育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汶川地震终将会告一段落,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应当好好总结和记取。如何预报、自救、救援、治疗、心理调适、防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指出,最为迫切的是,我们要有保留“证据”的强烈意识。如果我们缺乏保留“证据”的意识,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科学证据可能就会被“清理”、“埋没”掉。尤其建筑受损的资料,最容易被清理。
  □我们还要从汶川地震中保存以下信息和证据: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的伤亡和物质的损失等),政府在事发后的应对措施,我们所采用的救灾措施和技术,抗震救灾过程中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其中当然包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国际社会的反应,各种载体的记录资料(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资料和个人所作的影像或文字资料),因汶川地震而引发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等。
  ■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建议今后在地震博物馆的重要位置陈列所有的死难学生的书包。这是寄托我们对死难孩子的追思,也是对我们永远的警醒。他还建议,发动艺术家以汶川地震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最好是利用地震废墟的材料来创作作品。
  正像遭遇其他自然灾害一样,人们必将从灾难中奋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重振雄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