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嫠妇

作者:浙江春晖中学 陈燕芬|  时间:2004/12/19 9:14: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34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文言文单元中的《赤壁赋》,是一篇高考必背课文。其中第二节在描绘萧声时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意即“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来形容萧声的凄凉悲伤。其中“嫠妇”一词书本注释为“寡妇”,笔者认为嫠妇应解作“孤居的妇女”更为合适。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认为苏轼此处是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妇其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显然,此处琵琶女形象是丈夫出门在外,独守空房的妇女形象,与死了丈夫的“寡妇”截然不同,此为其一。
  再者,就“寡妇”一词的意义来看,现代汉语中指死了丈夫的妇人,而在古代,“寡妇”还指“与丈夫分别或与丈夫离异的妇女”。如晋朝潘岳在揭露动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关中诗》有句云:“夫行妻寡,父出子孤”。诗中丈夫只是外出而并未离开人世,妻子即可称“寡”。《越绝书·越绝后传记地传》:“勾践将伐吴,徙寡女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意为勾践即将伐吴,把“死士”(敢死队成员)的妻子迁到独山上,不使她们与别的男子接触,以便使“死士”安心。陈琳《饮马长成寡行》中云“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丈夫戍守边城,妻子在家就成了“寡妇”,戍边的丈夫不知归期,所以写信劝妻子改嫁他人以免耽误青春。
  无独有偶,在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讲到焦仲卿、刘兰芝殉难后化为鸟,其鸣叫甚为哀怨,令“寡妇起彷徨”,课本解释为“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其实从前面一句“行人驻足听”看来,此处“行人”与“寡妇”对举,应是泛指夫妻离别的人,所以 “寡妇”应该解释为孤居的妇人,;在袁宏道《徐文长传》中“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这里的“寡妇”与“羁人”亦为对举来形容徐文长诗的感染力,因此,这里两处的“寡妇”都应该指孤居的妇女更为妥帖、恰当。
  而《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来形容萧声的凄怨,萧声的凄怨跟独守空房、孤独寂寞的妇人的心境颇为吻合,当然更能引起她的共鸣;而寡妇仅指失去丈夫,无法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色彩,从含义的丰富性来看,显然 无法与“孤居的妇女”相比 ;而且,在翻译时“孤居的妇女”与“潜藏的蛟龙”对应,结构一致,句式工整,既符合赋文的文体特征,又增强了萧声的感染力。
因此,“嫠妇”解释为“孤居的妇女”与文章所描绘的氛围、意境更为吻合,比简单地解释为“寡妇”更为贴切,涵义更为丰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