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无心铸成错
作者:佚名 时间:2008/6/6 11:10: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78
我们教师传播着知识的种子,培育着文明之树,塑造着人类的灵魂,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引导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责任重大,要求甚高。我们辛勤工作,默默耕耘,甘为人梯,总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更好,可是,我们也不是圣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在无心之中犯错。一种是在对学生的心灵关怀的过程中犯错,使关怀变成了伤害。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的确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情,在干着“恨铁不成钢”的伤害。我们在给着孩子们无私的关爱,可是我们的关爱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使我们迷茫、苦恼。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在无意之间给学生造成伤害,往往我们自己毫不觉察,许多时候是好心驱使下办的坏事。甚至是“疼爱”致伤!有位学生在回忆中谈到这样一个情节:老师摸着我的头,爱怜般的也是玩笑般的说:“你怎么这么笨呀”,我特别烦,就顶撞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笨?”看,这一关爱成什么了?究其因,原来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心里早就窝着气呢!能不顶撞吗?象这样的例子可谓是屡见不鲜。什么“你真是长不大呀”、“你有点脑子好不好”、“你不行就别逞能了”等等等等,都是老师容易在一种爱怜、玩笑的心理驱使下的语言,本心无错,但学生并不领情。
一种是批评中的无心之错。经常说老师要慎用批评,多用正面鼓励,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有谁能够注意到那么全面呢?留美学者岳晓东在其《少年我心》一书中,对自己学生生活的回忆中谈到,一位地理老师的表扬让他的地理学习兴趣盎然,进入良性循环。数学老师的一句批评让他对数学产生莫名其妙的畏惧,兴趣一落千丈,进入恶性循环,再也没能恢复元气。那是因为一次班里的数学小测验,老师走到走到他的桌前扫视了一下他的试卷,提醒他:“你有一个错误,要认真检查噢。”可是,他怎么检查都没有检查出那个错误来。交卷时,老师再次扫视他的试卷,发现错误还在,就皱着眉头说:“你这个人太自负了。难道我提醒你有错误还不肯承认吗?”。很显然,老师的提醒出于关心,老师的批评是因为误会而产生的不满的表露,既属有心,也是无意。可是学生明显的表现出一种“鸡蛋壳”心理,他不仅没有及时向老师解释,反而因此背下沉重的包袱,在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多年后学生对此是刻骨铭心,向老师解释当初的原委,可是老师对此完全不记得了。因为这事学生长久怨恨老师,可以理解。但是老师当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所做出的不恰当的批评并非恶意,这在成人看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老师当初根本就没有料到事情会这样。但不管怎么说,毕竟已经造成了心理的伤害,而且伤害不轻!
还有,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小小的疏忽,一句不慎的言辞,同样会在无意间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又是一种无心之错。一位女生因为学校的不经意被错误地编入男生寝室而传为笑话,遭到讥笑,老师也没在意,只是一笑了之。使其上课走神,老是怀疑自己是否特像男生,或自己在老师的心中没位子,对学习的影响可想而知。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失去双腿的父亲,按捺不住对女儿的思念,来到学校看望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班主任满面惊诧的一句询问,使学生泪流满面。接着一句:“照顾他们吃饭去吧,叫他们今后别来了。”本属关心的话语,因为表达的失误,深深地伤害了学生。在一些公开课上,有时学科成绩差的学生也在积极举手,想回答问题,可是老师往往在要点到他时,一下子跳了过去,学生便认为这是老师看不起他,感到被侮辱,并由此而生恨意。
诸于这些,岂是几个事例可以囊括。面对着性格各异的学生,岂可一个简单的教育了得?他们中或有残忍行为,或有自我中心的性格,或有非理性意识,或有“鸡蛋壳”心理,或是敏感、多疑、爱面子而怕伤害……掩卷深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油然而生,不禁让人冷汗涔涔。教师的分量,教师的责任,不得不让我们要敏于观察,慎于言行。封建式教育已被时代而淘汰,讥讽、嘲弄、贬损、辱骂、体罚是对学生心灵暴虐的伤害,自然应该摒弃。新的教育现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怀也是一门学问,帮助要得体,讲求帮助的方式与策略,要恰到好处,不能因帮助而伤了自尊,因帮助而限制了主动。爱,还要会爱,爱要公平,更要灵活;批评先要调查,更要讲究艺术,一有不慎,就会损伤孩子的自尊而导致教育的遗憾;慎言慎行,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榜样性,教师的权威性,教师的教育性。这就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体察学生的心灵变化,做个有心人。多一些“附耳细说”,多一些正面暗示,少一些高高在上,少一些马马虎虎。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灵变化,让无意伤害少一些,更少一些。
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无心之过亦为有过。教师不是“圣人”,却不能停留在“凡人”的意识状态和水平上。举止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老师的情感和某种评价信息,涉及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特征之一,这就是教育工作的难处。一篇读罢,我心怦然,我想,我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才能不断地适应教育的新要求,才可尽量减少工作的失误。伤害岂是有意为?只缘眼中少细察。春雨润物慎言行,培得满园鲜艳花!但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身体力行,不因无心之过而铸错!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