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卷者心理效应角度看高考作文写作
作者:尹杰 时间:2008/6/7 20:15: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81
关注首因效应,努力给阅卷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特别重要,有时甚至决定或代替了整体印象。
那高考作文怎样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一是卷面。卷面干净、漂亮,书写要做到笔画清晰、大小适度、字体端正,不随意乱涂乱改。
二是标题。题好一半文,题目精彩就会令阅卷者眼前一亮。比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便因其题目底蕴深厚、蕴藉深远而倍受阅卷者青睐,并最终获得满分。
三是开头。遍观近几年的满分作文,开头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排比造势铺排文气,或引述诗词凸显文采,或开门见山话题点穿,或故事寓言倍感新鲜。
四是语言。文章的语言对产生感觉最有效,那些优美的语言、恢宏的气势往往最易触动阅卷者的神经,也最易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关注晕轮效应,努力给阅卷者创设几个有力的感觉依据。
我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是根据对别人已有的了解进行其他方面的推测。同样,高考作文如果能让阅卷老师心里产生晕轮效应,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喜爱有加,你的作文便离高分又近了一步。
如何在作文中产生对自己有效的晕轮效应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创设几处明显的亮点。
亮点之一:选材新鲜。选材新鲜,要求考生选材时应力避陈旧、俗气,不要总是使用雷锋、陈景润、牛顿、爱因斯坦等使用过千万次的材料,也不要使用不知多少考生都可能使用的材料,更不要一味地回到古代去复述司马迁、岳飞、文天祥等的经典故事。选材要尽量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现实、品评时代热点、关注世态人生,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体现自己的个性。只有用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潮水去冲击阅卷老师心灵的礁石,才能碰撞出高分的浪花。
亮点之二:构思新奇。写散文可以用格言、名句、歌词以及一段警语或自拟的凝练又有文采的句子巧设题记,来扼要说明文章内容或主旨,导引全文;再辅以简洁、恰当的小标题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写记叙文可采用笔锋突转法、抑扬相生法、巧设悬念法、创设误会法等使情节波澜起伏。写议论文可以采用设置分论点、巧用整散句等使论证气势恢宏。还可采用文体创新等。
亮点之三:立意新颖。立意要有独创性,与众不同而又顺理成章,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力求立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最为缺乏的,也正是广大阅卷老师最为期待的,考生如能在这方面创设亮点,必能取胜。
关注近因效应,努力给阅卷者留下一个难忘的最后一面。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高考作文如能让阅卷老师在心里产生对你有利的近因效应,让他读完你的作文有一种拍案叫绝的冲动、感觉,你定会获取理想的高分。
让阅卷老师心里产生对自己有利的近因效应,主要是写好文章的最后一笔——结尾。在作文结尾,再次在阅卷老师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用优美的诗句作结以凸显文采斐然,可以用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作结以升华主题,可以点题总结全文来与前文形成呼应,可以留下悬念或提出新的问题以引人遐想或发人深思。比如2006年上海有一位考生写《我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前面一直在写一位运动员如何努力地奔跑,至结尾时这样写道:“我想去握一下你的手,可我抬起的手却又落了下来,你没有手。”可以说文章前半部分写得略显平淡,它之所以最终步入了高分之列,不能不归功于结尾这一出彩之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