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纯至精——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作者:新疆青河县中学汉族部 周金莉|  时间:2004/12/26 17:01: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49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有一篇古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文章评论

共有 1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kr 于11-23 20:47发表评论: 第10楼
  • hao
  • 梯纹管胞 于05-20 20:00发表评论: 第9楼
  • 不错哦
  • 一连郁闷 于03-23 20:44发表评论: 第8楼
  • 写的很全面,加油!!!!!!!!!!!!
  • 慧慧 于01-02 18:38发表评论: 第7楼
  • 苏轼的作品可圈可点;苏轼的人生可悲可怜;苏轼的胸襟可叹可敬。
  • 于12-01 21:42发表评论: 第6楼
  • 恩啊
  • 啊啊 于12-01 21:42发表评论: 第5楼
  • 不错不错嘛
  • 于12-17 20:51发表评论: 第4楼
  • 概括精炼,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