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三要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命题所选用的材料,逐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单项向综合过渡,知识能力运用的考查将是高考语文的主旋律。针对高三语文复习,我们做出的明智的选择,那就是抓三要。
一要揣摩领悟语感与语境
学语文什么最重要。无庸质疑:语感和语境。语境分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外部语境包括当时的社会性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也指语言表达者所面临的一定的情境,具体而言,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自身的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内部语境即某一语言的上下文现象。(1)读懂远时空的文章作品,必须了解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些语言现象,一旦放到更广宽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认识,读者获取的信息就更丰富、深刻。(2)了解情境,辨析情境,才能悟透深蕴。大凡出色的文艺作品,作者都是精心营构了特殊的情境。我们只有全面了解、深刻领悟作品所描绘的具体情境,才能体味到作品中特定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3)推测语脉,揣摩词句,求得语言的连贯协调。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这里强调的正是上下文间作为一个整体的语境制约作用。首先概念上必须明确,同时对涉及对象、范围、数量、程度、条件等方面的用语也必须审慎。对于考试来说,语感也非常重要,语感是在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反映。这主要是在营造的语境中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十多读优秀的文学精品和社科类范文,达到“其义自见”的地步。
二要灵活运用词汇
词汇知识及其运用是语文考试不可缺的项目。但是我觉得很多同学只是盲目的背诵词汇,背诵效率不高,而且有些词汇根本不会运用。根据我的经验,“词典式”的背诵用于高考语文是不恰当的。就算记住了词义,如果不会运用,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更不用说在考场上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了。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阅读中记词汇,即在对文章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语境及其上下文关系掌握词汇。这样,既能锻炼阅读能力,又能积淀词汇量,可谓一举两得。当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所选材料不能生词太多,因为生词过多会影响阅读速度;但选文也不能太浅易,否则达不到效果。不过,话说回来,熟记一定数量的词汇还是必须的,只是不能拿“词典”当考试法宝就可以。高考第I卷明确涉及的就有12分。考纲是最权威的,复习千万要以“纲”为纲,遵循考纲的要求和目标去掌握词汇,这确实是最要紧的。
三要把握阅读与写作的亮分点
高考语文是否成功,最关键的一项在于阅读。阅读的工夫关键在于平时,像上面说的,多读好的语言材料,多积累。另外注意阅读技巧,把握得分的亮点。古诗文阅读中的古文部分在试题形式上近几年高考没有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必须全面理解所译句子的含意。高考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性,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做到言只成理,言之有据。另外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几个字,估计今年试题中会体现。因此,我们要注意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一般知识。社科文要注意结构层次的划分;证据的概括;合理的推断;在选文上注意有关经济生活、考古新发现、历史研究新成果、经济地理新资料、人口问题、戏剧知识、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载体,从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趋势看2004年散文考查的可能性最大,其次小小说很值得重视。不论从哪一方面考查都要注意:整体把握,抓住暗示,挖掘其隐含义;审明题意,找准信息,理解抽象语句;对应题旨,准确表达,把握印象感应。千万记住:“学而不思则罔”(孔子)“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
作文方面要树立的高分意识,首先要了解《考试说明》中对作文的评分标准,明白作文定等次的具体要求和加分减分的规定,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要下功夫,为了能够争取高分,首先应该字迹清楚,卷面工整,标点清晰,款式整洁。其次,下笔要有明显的中心思想,不可对旁枝末节纠缠过多。有的老师私下要求学生像写八股那样作文,讲究“起、承、转、合”,这样文章写起来也许不会有大错,但是千人一面,毫无新意,也看不出考生的创造力,这种训练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怎样,行文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紧凑的材料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把事情讲述清楚。第三,标题或行文要有新鲜感,这样的作文容易脱颖而出。第四,对自己高中三年作文的命题、形式、写作类型、作文优缺点全面研究分析,进行发现缺漏的基本作文训练,及时补习,研究修正的对策。如能做到,高考作文就会减少失分薄弱点,显示得分的最亮点。
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如何让生意兴隆,赚大钱,才是我们高考复习的目的。
(邮编:255400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