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与同学们谈谈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湖北宜昌兴山一中 李 泉| 时间:2004/12/27 15:28: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95
诗歌的语言要讲究形象美、弹性美、色彩美、密度美和音乐美。
语言的形象美,是指能够把人、事和情景等具体地生动地浮雕似地写出来的语言所具有的特质。诗人往往用这样的语言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把读者引入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一个“照”字活现了月华倾泻、树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渲染出了万籁俱静、惟闻水声潺潺的林间幽静,此联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都留下了美的享受。要获得语言的形象美,必须善于锤炼字词,尤其是动词与形容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将红杏那满树繁花、竞相争艳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风轻日暖的无限春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一个“黑”字既准确表现了客观事物的色彩,又渲染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语言的弹性美,是指诗的语言的几种含义并存,有着伸缩自然、变化多端的特点,能构成审美意蕴多样的诗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江枫”究竟是指寒山寺两侧的江村桥和枫桥,还是江边的枫叶呢?“眠愁”究竟是指寒山寺附近的眠愁山,还是愁人之眼呢?这里亦虚亦实,虚虚实实,让人获得了咀嚼不尽的诗意。弹性美的获得,一是要省略可有可无的虚字和关联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名词组合在一起,就让人产生了无穷的联想,获得了诗歌的弹性美。二是要善用比喻、双关、通感、拟人等修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谐音双关,从而使诗句获得了极大的弹性。三是违反语法常规,用特殊的词法和句法,如实词活用、词与词间特殊组合关系、句式跳跃、倒装等。
语言的色彩美,即诗歌用语要极力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使诗歌具有一种与所抒之情和谐统一的色彩美感,使读者获得丰富的色彩美感享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碧”与“红”就是与诗人所抒之情相和谐的色彩,二字令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获得色彩美感享受。色彩美的获得,一是要注意准确选用表色彩的形容词,二是注意所选的色彩能承载所抒之情,且二者和谐一致。
语言的密度美,指的是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尽可能表现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从而引起读者丰富的美感享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仅仅28个字,就包含了与李白从流放到遇赦相联系的整个生活与事件,其信息量是何等丰富!密度美的获得主要是要用心锤炼词句,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经过千锤百炼,要能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要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那样,要似“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那样,让人有咀嚼不尽的意味。
语言的音乐美,指的是诗歌要有和谐的节奏和韵,让人产生一种音乐美感。诗歌中的节奏类似音乐中的节拍。我国古诗中称节奏为“音步”,四言诗有两个音步,五言诗有三个音步,七言诗有四个音步。新诗的节奏称为“顿”,新诗的“顿”可大体整齐,也可比较自由。但必须和谐。韵主要指诗歌要押韵。古诗一般要押韵;新诗较自由,可押韵,可不押韵。诗歌的音乐美还必须与诗人的内在情感波动和谐一致,形成一种微妙的情感波纹的音乐曲线。如骆耕野的《不满》:“象鲜花憧憬着鲜美的果实\ 象煤核怀抱着燃烧的意愿 \我心中孕育着一个可怕的思想\ 对现状我要大声地喊叫出 \ ——我不满\ ……不满,茹毛饮血的人猿才能寻觅火种 \ 不满,胼手胝足的祖先才去摸索种田 \ 不满,雄伟的赵州桥才取代了简陋的木桥 \ 不满,精巧的石斧才让位于青铜的冶炼…… ”此诗中那急促、鼓点般的声音构成了飞旋的节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渴望变革,渴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情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