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鉴赏”催化诗意人生
作者:赵谦翔 时间:2008/6/25 13:42: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5
以“口诵”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音趣”,即音乐美——压韵美、声调美、节奏美。而“投入”是学生自己的“投入”,绝不是老师的“塞入”;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味儿,自诵自悟;绝不可只靠教师来讲韵律,析声调,论节奏,越俎代庖。
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情趣”与“理趣”)。“心惟”即韩愈所说的“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忘却自己,诗我合一,尽享诗意的甘醇。绿色鉴赏特别强调发挥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力求有“新的发现”,做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例如我在做《寻隐者不遇》的鉴赏课时,便放手让学生独立鉴赏其中的“理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他们对诗的象征性意蕴做出了既合乎审美逻辑,又五彩缤纷的诠释。
有的学生感悟道:“在人生这个错综复杂的大棋盘上,无论外人还是自己看来,都是朦胧混沌不清的。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
有的学生说:“问题的答案要由自己去找,不能总听别人的,要勇于发现,勇于探索。”
……
可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和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之二:咬文嚼字 跳出诗境
鉴赏不只是为了享受“音趣”、“情趣”和“理趣”,同时也是为了获取“文趣”。“文趣”既指“文字”之趣,也指“章法”之趣。“跳出”诗境,就是对诗歌作“庐山”之外的理性审视:品其言而察其妙,析其章而悟其法。
对文字的推敲,说到底,是对思想情感的提纯;对章法的推敲,说到底,是对逻辑思维的锤炼。
古人写诗极讲究布局谋篇。即使寥寥数句,也有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的缜密安排。因此,通过鉴赏诗词来揣摩章法、训练写作的严密性,实为简捷高效的理想途径。例如鉴赏陶渊明的《饮酒》,在鉴赏其平淡的风格、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之余,还可让学生潜心揣摩其精微的结构: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对污浊尘世的否定;后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对隐居田园的肯定;结尾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白,陶渊明诗的“毫无斧凿之痕”,并非不用匠心,实乃大巧若拙的功力。
以这短短十句的篇幅让学生悟得章法的妙谛,比起鉴赏长篇大论的散文来,实在是一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
之三:无意插柳柳成荫
所谓“无意插柳”,是指在平时的语文课堂和课余生活中,营造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课上课间,不忘朗读诗、背诵诗;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运用诗;感悟人生,不忘联想诗、创作诗……激之以兴趣,着眼于娱乐,无意于应试,故可谓“无意插柳”,但耳濡目染,渐成良习,受益无穷。
仅以旧体诗创作为例。重要的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文学意义上的诗人,而在于让学生从创作中亲身体验到构思的艰辛与快乐、炼字的酸涩与甘甜、造境的苦辣与欣慰。旧体诗习作“深得民心”,即使是在高三最紧张最繁忙的日子里,也有许多学子沉下心来赋诗抒怀。
在偶尔尝试旧体诗习作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诗作和创作谈。这惊喜给我启迪:诗才人人有,关键在开发。这经验令我深信:审美之能,并非来自教师天花乱坠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亲经亲历的创作实践和感悟。
之四:赏诗功夫在诗外
诗歌鉴赏能否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寻隐者不遇》中包含着如下哲理:隐者代表着另一个世界,它对俗世的来访者是关闭着的。你可以想象它的美妙,你也可以在这世界的边缘探问它的消息,使自己稍稍远离俗世的污浊,于仰慕的遥望中使身心有所涤荡。但只要你的心还留在俗世,就不能深入到隐者的世界中去,分享隐者独有的生命。
由此哲理,我联系“名牌大学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清华境界说”:“清华大学”,说到底是一种境界,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为代表的人生境界。
我告诫同学们,如果你仅仅是喜欢,羡慕,向往,你便像那个“寻隐者不遇”的诗人一样,即使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也不过是来到了“松下”;即使走遍了清华园,也不过是涉足于“此山中”,而作为人生境界的那个“清华”,依然隐藏在“云深不知处”的茫茫杳杳之中。同理可证:如果有人真的想成为“清华人”,那就必须把自己头脑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置换出去;否则,你无论怎么向往,最终也只能是仰望清华之高墙却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鉴赏诗歌诗化了学习生活,学习生活充满了诗的意趣。
本期嘉宾: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