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作者:不详  时间:2008/6/27 17:42: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25
  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
  《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
  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清代小说评点家长张竹坡称《金瓶梅》为“市井文字”,鲁迅称其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张竹坡说: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如此,他继承了《金瓶梅》的路线,同时又有很大的飞跃,把中国的古典小说推上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说的就是《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
  二、《红楼梦》的悲剧性
  《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悲剧。而是,作者曹雪芹提出了一个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也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汤显祖所说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追求人性的解放。汤显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去扼杀它。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有情之天下,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牡丹亭还魂记》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美的思想的影响,曹雪芹的美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也说本书大致谈“情”。曹雪芹也追求有情之天下,寻找春天,寻求美的人生。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曹雪芹就虚构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始写太虚幻境——清静女儿之境。大观园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是一个诗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处处是对情的赞美,是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小说一开始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
  对贾宝玉来说,他的家并不是他的精神归宿,而太虚幻境是。搬进了大观园就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满意足,再没有别的贪求之心了。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但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静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是被周围的恶浊世界所包围的,不断地被打击和摧残,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有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首先是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点被打死,接下来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被赶出去,冤屈而死,司棋撞墙,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芳官出家,一直到林黛玉泪尽而死。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个交响曲,音调一层一层推进,最后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林黛玉诗中“冷月葬花魂”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情”的,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
  三、《红楼梦》哲理性层面
  《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意境的主要特点是要表现艺术家,作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而不是对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场景的感悟,而是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甚至宇宙感,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意蕴,这才能叫意境。《红楼梦》中有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就是《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这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里面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人的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哪里?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人的命运是作为个体的人没办法支配的,读《红楼梦》都会感受到小说里面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层的伤感,就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着忧郁的情调。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弥漫着浓郁的诗意。《红楼梦》中的人生感集中的体现在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对生命和命运最敏感,体会最深刻的两个人,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他们不仅仅是感叹他们爱情生活的不幸,更重要的是出于对生命 、对人生、对存在的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贾宝玉有一个神化的背景:贾宝玉石女娲补天剩下来的石头,遗弃的石头,这就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被抛弃的结果,意味着被天抛弃了。天是无限,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换形入世”,这就小说一开始给贾宝玉的形而上的起点。当一僧一道看到那块石头,说带你去温柔富贵之家去走一趟,石头听了大喜,表明他非常急迫的想要入世。但一旦入世,他又和他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虽然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贵族之家的核心,但是在他的最深层的思想意识里面,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暂时的形态,所以小说写他经常闷闷的,突如其来的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种情绪正揭示出现在这种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所以即便他和那些姐妹处于温情之中,仍然不能消除他对生命、对命运的忧患。贾宝玉是个情种,但他的情总是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带着何处是归程的忐忑不安。(第十九回贾宝玉语)“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 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那里去就完了。”(第五十七回)“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第三十六回)“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此地,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了河,把我的尸骨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些话都是关于未来,关于死亡的话语,贾宝玉还不到20岁,对死亡有强力的感觉,这和他入世的大喜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他对死亡有强烈的恐惧,死亡就意味着他和那些姐妹要分离,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但他对死亡又好像有某种渴望,死亡似乎可以使他摆脱这个短暂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无限和永恒。一方面是恐惧,一方面是渴望;一方面是爱情,一方面是死亡,在贾宝玉的内心互相碰撞,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这个被抛到人世间的石头,这个孤独的情种,时时刻刻都摆脱不了对人生和命运的形而上的思考和体验。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忧伤,时刻有孤独者的内心的体验。就是在最热闹的场合,他的心里面也会突然的袭来一阵悲凉,比如第二十八回, 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里喝酒,玩闹,那是一个乱哄哄的场面,但是贾宝玉唱的《红豆曲》依然是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忧伤:“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的另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凄凉,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的人生体验,她多愁善感,但她的多愁善感是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泣不成声。
  最集中表现她的人生感的是她的《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无所皈依的,就是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对短暂的人生的、命运的伤感和感叹。这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这是《红楼梦》的最高的层面,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人像《红楼梦》这么深刻地提出人生的问题。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是一层一层递进的:《红楼梦》的人物和情节构成一个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了这一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个层面。
  《红楼梦》意蕴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和特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和特定的历史层面相联系的,但第三个层面又超出了一定的历史时代,它写出来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艺术作品里面带有永恒性的东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