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中“上”字的一些意义讨论

作者:渭南市吝店中学 邱西藏  时间:2008/7/4 18:39: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01
  早先没有认真阅读《陈奂生上城》的时候,只是人云亦云,知道有“陈奂生进城”这个说法。大意与刘姥姥进大观园相当。后来教了这篇课文,一经核实才知道,原来原文并非是“进”城,而是“上”城。
  在我的印象中不是“陈奂生进城”吗?怎么一下变成了“上城”呢?究竟是“进”城还是“上”城?当我再一次研读课文时,才恍然被作者的高明用意打动了。显然,在这部作品中,“陈奂生上城”比起“陈奂生进城”的文学意味要强许多。
  “陈奂生上城”的文学意味何在?无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于是在带领学生学习此课时,有意地安排了一个讨论的环节。
  我说自从高晓声的这篇小说发表后,“陈奂生进城”就成了一句格言了,大意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看到新奇事物感到惊奇的意思,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意思差不多。但是“陈奂生进城”显然不是陈奂生“上”城,一字之差,意义不同。究竟“上”的文学意味何在?我把这个问题给我们的同学。开始同学们也没想到有这么一个问题,经不住我的启发,大家果然从中读出了作者的特殊用意。经过品味,得到了如下一些结论:
  1、这个“上”字表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距离上的疏远。
  虽然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一定存在海拔上的差异,城市的海拔不一定就比农村要高,相反可能还要低得多,但是至少说明,城市和农村在距离上是不近的。不然,陈奂生不会花那么大的心思准备那么充分进一趟城。而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陈奂生家离城还有三十里地。而这三十里地,也并没说就是高低的。显然,作者这样的写法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状态下,城市和农村之间距离的遥远。
  2、这个“上”字写出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异。
  很显然,当我们用“上”这个字来表述我们的意念之时,通常都隐含了“高高在上”的意思。而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信息,在陈奂生的眼里,城市是先进的象征,时髦的象征,是发达的标志,是他所曾经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是高不可攀的。而他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却似乎显得卑微得多。城市与农村,必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3、这个“上”字还表明主人公进城的机会较少。
  在当时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状态下,城市与农村似乎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在陈奂生眼里,城市永远是他的梦想。正是因为是梦想,所以他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与其接触的,而正是因为上城的机会少,因此他才会对一切没有见到过的新生事物大感兴奋,才在进城之前保持一种严肃的神情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
  4、这个“上”字表明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地位的差别。
  就小说而言,城市永远都是陈奂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而对于城市而言,乡下永远都是顽冥不化的代名词。
  即使乡下人有着绝顶的聪明,也抵不过城市里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女服务员的三句话,就足以让陈奂生诚惶诚恐。而她的一个眼神,也足以让陈奂生悬摸半天。
  5、这个“上”字还表明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显然,小说揭示的文化价值观也是完全不同的。
  城市追求的是排场及其表面的现象,是虚幻的身份的认同感。
  而农村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纯良与质朴,追求的是某种利益的直观呈现方式。当然也有着某些小家子(非小农)意识,一种面子上的荣誉感。由于有这样的文化价值的本质区别,所以,即使是城市里的服务员,也可能对经济价值独立的任何一个来自农村的“潜在客户”颐指气使。而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才可能恨不得将五元钱的旅馆费用掉四元九毛九。或许正是城市的市侩意识,才不得不使农村来的陈奂生与城市里的服务员小姐之间有着天然的隔膜。而一旦陈奂生翻身作主,也难免他不会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6、这个“上”字表明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不同。
  对于城市人来讲,由于他们是有过见识的,而且他们的见识还挺广,所以,他们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漠然处之,毫不为奇。
  而对于陈奂生来讲,却完全不是这样。在他的面前一切都是新的,他不得不面对。所以他的思想是积极的,包容的,认同的。对于进城,他很兴奋。对于城里的一切,他很兴奋,即使一个小姑娘欺辱他,也毫不在意。相反他还将以为自己的人生阅历而自豪。
  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观,才给了农村人民以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7、这个“上”字表明了当时农民阶级思想感情之变化。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陈奂生已经不是我们的印象中守旧的农民形象了。
  他随时在准备接受新奇的事物,并且不断的尝试新鲜的事物。一旦政策上有了挣钱的机会,他就不会放弃。相反积极准备,到城里去挣一番。在他的身上已经没有消极的印象。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农村人总是有些落后的,而落后的根源即在于他们的保守。而从小说中我们也看到,陈奂生已经不是这样的人,他似乎感到他的面前已经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他正用极大的热情去迎接这由幅画卷。
  8、这个“上”字写出了当时农村人民的精神追求。
  从小说中,我们分明感觉到新时代的农民的意识状态已经明显发生了改变。
  其主要表现是,他们的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有了精神的追求。
  小说中反复提到这个。他们追求的是他们的价值被他人的认可,追求的是自己的广博见识,追求的是自我的人生享受。同时他们也不限于固守自己的乡土,而是要开辟更为广阔的世界。
  9、这个“上”字也写出了当时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人民带来的自豪感。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主人公生活已经改善了,几十年没能买的帽子,现在能买了,而且是排着买。
  虽然小说里写的是卖了东西再去买,但他手里也有了余钱,也敢于大胆地主动地“上城”去买,毫不胆怯。而这样的结果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很自然地应该能推测这样的结果是怎样来的,由此,很自然地会为作者的歌颂时代的动机所感动。这是作者的一种艺术技巧。
  10、这个“上”字说明其时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
  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首先是社会制度的变更。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制度等等,都今非昔比了。农民不再视城市为畏途,而城市也不再排斥农民。他们也已经为农民打开了一扇接纳的大门。虽然服务员对陈奂生的态度存在恶劣的嫌弃,但是她也只能服从于5块钱的代价而不得不招待陈奂生。从中我们自然地看到,单纯以身份为标志的社会服务系统,很轻而易举就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制肘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被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消弥。
  11、这个“上”字表明了主人公进城的意图。
  陈奂生“上城”的目的很清楚:
  一卖油绳。二买帽子。三见世面。四开眼界。
  前两个意图属于显性状态。后两个意图属于隐性状态。但都充满了戏剧性。而这个戏剧性却只能是“上城”给带来的。
  12、这个“上”字表明主人公进城的心理状态。
  什么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二是急切改变自己的迫切追求。
  三是由城市生活开拓自身眼界的期待。
  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因而陈奂生的心情别样的昂扬与轻快。三十里路,几晃荡就解决了。
  我们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没有这种精神,谈何容易。这正是小说的过人之处。
  13、这个“上”字还反映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很显然,今天的社会语言已经不再用“上城”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直观距离了。也不会再用“上”来表达说话者本人对于“城市”的崇敬之心。
  今天的农村与城市,早已经处在一个交通便利的时代,一个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的时代,城市与农村只是代表地域范畴之不同。城市与农村之间似乎已经构成一个平面的两个单元。既有农村进入城市的,也有城市前往农村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已经是一种平等平衡的状态。所以不需要用“上”来着意区别它们。而在当时,这是一种生活的真实。
  14、这个“上”字还具备一定的频率的意义。
  如果经常进入城市,显然不会用这个词语。正是由于家住农村的陈奂生与城市之间太生疏,所以造成了他与城市之间的隔阂。他始终以为城市一定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是遥不可及的,是高不可攀的。其根源就在于生分。因为他去得少,在他的心里城市一定是遥不可及的,因而他愿意将自己对于城市的一份敬爱之情挂在嘴上。
  在我的印象,好像还没有语文老师就这个“上”字进行教学上的探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单是这个“上”字研讨的时间就差不多占了一节课,但是,据我的观察,同学们都学得兴味盎然,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从阅读研讨中,同学们对于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