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课堂特征探讨

作者: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 岳中博  时间:2008/7/11 10:36: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4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给予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方法研究、效果评价诸方面全方位的簇新认识和深刻思考。
  下面仅就语文课程在新课程环境下应呈现的一些新特征略作论述:
  一、 语文教学革新的继承性和开创性统一
  《新课程标准》汲取了长期以来有关语文学科的研究成果,给予语文学科明确的性质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蓄积了广博厚重的实践财富和理论财富。我们汲取精华,探讨其中“历久弥新”的因素对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育大有裨益。
  就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正确的继承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我们只有把两千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继承下来。摒弃那些保守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程式,才能在新时期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广义的语文教育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可分为传统语文教育时期、近代语文教育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时期、当代语文教育时期。四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传统语文教育时期强调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紧密结合,强调以汉字的认读、书写和积累为基础;强调以诵读、熟读模范文为基本途径并伴以“精思”。近代语文教育主张革新文言,开发“民智”;主张“我心写我口”。现代语文教育强调发扬民主教育精神,主张“国语统一”。当代语文教育提倡教、学并重;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各个时期所积累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经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借鉴。
  《新课程标准》取代了原先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教学大纲》。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立足于教师教的角度,忽视教学主体学生;对教学工作规定的过与具体细致;对教材编写统得过死。《新课标》本质上没有硬性规定,强调弹性和指导性;强调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语文素养”、“人文性”;注重把培养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将会积极开阔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语文课堂在在《新课标》主体思想的指导下,应凸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关注人文精神,尊重多样化;重视语文实践,积极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等新理念。
  二、课堂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统一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包含“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两方面内容。选修课程分诗歌和散文、小说和戏剧、新闻和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新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性信息和能力培养方式的信息体现出显著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鲜活而丰富的语文课堂内容为教师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准备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三、 课堂环节设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统一
  环节设计服务于课堂教学,又有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新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堂环节必须针对不同课型灵活设计。《新课标》对必修课教学的实施建议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对选修课教学的实施建议“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针对不同课型、不同课题、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课堂环节,然后灵活驾驭,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能仅满足像原先那样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把知识装进学习者头脑。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对学生作创造性的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因此,课程设计的灵活性要求我们要学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现阶段主要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把语文教学构建成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四、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统一
  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的课程价值的过程。当前,课程评价的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以质性评定取代量化评定,其功能有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更鲜明地体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作到发展性和多元化统一。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对语文课堂评价作以下探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关注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意义。考试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促进自我激励。
  新课程的实施将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使其更加丰富、鲜活、富有勃勃生机,更好地承载起传播人类文明,实践人文精神,进行人文陶冶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语文课程的革新将会促进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