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然”主题赏析

作者:江苏大丰三中 凌宵  时间:2008/7/17 15:39: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724
  主题导言: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将精神寄托于自然,虽未置身其中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将心灵寄托于广阔的天地,虽不能触及终点却可体会到真正的自我。将外界的自然与心中的自然和谐一体,岂不美哉?请欣赏:
  自然的箴言
  文/亦名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仁大智者大都喜亲近自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看破了人间的是与非,为了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自然。
  自然是一种生存状态。 
  你看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绿叶;你听着鸟儿歌声清脆、泉水叮咚;你嗅着淡淡的泥土的芬芳;你更品味着一种恬静的生活。与大自然的无边缱绻使你忘记了困苦伤悲,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般享受的。
  因此,自然也是一种理想。
  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大都市,人们又要到哪里去寻找这份快乐呢?自然,对于都市人来说太理想化了。小小的街心花园、各种广场、公园就是所谓的自然了。
  可是,这至多是一种补偿,人们对自己心理的补偿。做得好的要数巴黎,那里的人们竟然在城市中保留了一片小树林,与塞纳河交相辉映。这也许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忏悔,我们欠了它太多,我们需要它的原谅与抚慰。
  所以,自然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精神的前提是物质,没有谁能饿着肚子去享受精神生活。
  然而,物欲是容易达到的。因为当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他对物质的要求就会降低。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他简陋的木屋时,他应当是快乐的。一个拥有高学识的人,一个在旁人眼中完全可以过上舒适生活的梭罗,却偏偏要追求他的理想生活,《瓦尔登湖》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
  他选择了离开这疯狂的现实世界——去回归自然,毫无疑问,他成功地逃脱了生活的桎梏。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逃脱这一现实,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实现一些理想,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就不可以有梦,我们的梦就在那诗意的大自然。
  将精神寄托于自然,虽未置身其中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将心灵寄托于广阔的天地,虽不能触及终点却可体会到真正的自我。将外界的自然与心中的自然和谐一体,岂不美哉?
  人活在自然之中,人的心也当活在自然之中。人可以没有豪宅,可以没有金钱,可以失去一切的一切。但惟一不可失去的,就是那颗尚保留着纯真的心。我深深地爱着自然,正如自然深深地——
  爱着你,爱着我,爱着他…… 
  【阅读点津】
  从“生存状态”到“理想”再到“精神寄托”,作者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行文时使用了一个漂亮的递进式结构,文章各部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却又自成体系。内容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当作者在最后把自然从山水景物的层次上升到心灵、精神的高度时,读者一点都不觉得突兀,而是感觉水到渠成,文章的主旨和美感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读后一思】
  1.文章在论证“自然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一观点时,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的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事例是很典型的。为了增强论证的力量,你能再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吗?
  2.文章的标题是《自然的箴言》,读了文章后,你知道这“自然的箴言”内涵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高于一切的使命:为自然做点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要保护环境。然而我们又切切实实地为地球做了什么呢?
  这里向你推荐《曼德拉的铅笔》,你也许会从中受到一点启发。
  曼德拉的铅笔
  文/毕淑敏
  女友自南非旅游归来,送我件礼物。它没有包装,裸着身子,外观同所有铅笔一样,纤细挺秀,掂在手里,却顿有几分重量。前半部很普通,木质包裹着石墨芯,常规模样。后半截却与前半部相异,改成塑料的中空管,管里灌满了南非岩石的碎渣,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一块小小的橡皮头,堵住了塑料管开口处。既是塞子,又可涂擦纠错,保留了古典铅笔的功能。
  我捏着铅笔,赞道:“很好的纪念品。”
  女友说,这是曼德拉曾用过的铅笔。其实这种铅笔最大的价值在于保护树木。要知道,没有人能把一支传统的铅笔,从头用到尾,分毫不剩。发明了铅笔帽,可能好一点,但还是没法百分之百地利用铅笔。无数木材,就这样被短短的铅笔头吞噬掉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置若罔闻了几个世纪,但现在森林越来越少,今后再不能这样浪费下去了。曼德拉铅笔既实用,又有保存价值,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地仿照。比如我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子、青海盐湖的晶盐、喜玛拉雅山的石子、陕北的黄土……搜集来装进塑料管,是多么好的制造铅笔的原料和思乡的礼品啊!
  分手的时候,女友讲了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猜:
  “在南非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我们坐着车观赏野生动物。莽原上出没着犀牛、狮子、大象和豹,是猛兽的天堂。我们被严令告知,万不可擅自下车,并签了生死自负的文书。车在广袤的高原行进,不时听到狮吼,一种远古的恐惧‘嗖’地袭上心头。我看到剽悍的导游手持长枪,略略放下心,问他,如果我们被猛兽抓到,你会开枪吗?他简短有力地回答说‘会的’。”
  “紧接着,导游又补充了一句话。你猜说的是什么?”女友问我。
  “这如何猜?你还是告诉我吧。”我说。
  那导游说:“当你被猛兽捕获时,为避免你遭受更大的痛苦,我们将开枪把你打死。我们规定,不得射杀动物。”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阅读点津】
  大家知道,普通铅笔用到顶端时,我们就不得不把它扔掉,因为剩余的部分手已经捏不住了。然而正是由于这两三厘米的铅笔头,我们多砍了多少树,荒芜了多少森林,浪费了多少资源。读了本文后你会发现,“曼德拉的铅笔”不只是体现南非人的创造性,也彰显了一种环保意识。本文作为一篇小小说,虽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但主题很深刻,它警示人们别让自然资源在我们的手中白白地毁掉,要学习南非人,保护自然重于生命。
  【读后一思】
  1.对本文的主题,有人说是表现朋友间的友情,也有人说是歌颂南非人的智慧,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谈谈其中的理由。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惯用的结局表现手法。试运用你学过的有关小小说知识,对这篇小小说的结局作简要分析。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而我,也真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父亲、树林和鸟
  文/牛汉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河岸的一片树林旁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透气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选自《读者》2006年第10期)
  【阅读点津】
  这是一首含蓄的散文诗,具有浓郁的诗意。作者截取对童年生活直接回忆的视角,将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熔铸在童年时代感受的鲜明、独特形象中,表达了对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和向往,对人世间那些揣透了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给予愤怒的谴责。
  【读后一思】
  1.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文章说“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飞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请谈谈你读了文章后的感受。
  2.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本文,请谈谈你的探究结果。
  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5月16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16日通报了电影《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生态环境的调查情况:
  《无极》剧组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已责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依法对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