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成语,鲜活的生命——谈成语“忧劳兴国 ”的来历与发展

作者:江西省永丰中学 曾圣根  时间:2008/7/18 13:01: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2
  解 释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  
  出 处  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一饱含的哲理和忧患意识的名言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宋人欧阳修把它上升到兴国的高度。后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  
  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先是由于铭记先王遗恨,励精图治,使国家振兴,前仇得报,而后由于宠幸伶官,荒淫无度而国破身亡的史实,总结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告诫世人:若要想振兴国家,就得殚精竭虑,奋发作为,若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必定一败涂地,身死国灭,遗臭万年。清朝的康熙帝,他8岁即位,14岁亲政,16岁擒鳌拜,定三藩,收台湾,两次西征葛尔丹,一生勤政爱民,为国操劳,才使国家进入兴盛时期。到了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受,调用海军军费为其办六十大寿,使中国在中日海战中失败,国家日渐衰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天皇皇后变卖首饰,充当海军军费。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治国者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个人忧劳兴家、兴业、兴国,逸豫困窘。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区提出“多难兴邦”,今年,国家可谓灾难不断。南方特大雪灾,奥运圣火传递受到干扰,藏独分子寻衅滋事,山东火车出轨,汶川特大地震。我们的国家可以说是受尽了考验。但是我国人民没有被吓到,我们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出来,我们的危机意识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困难我们都挺了过来,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兴盛,更加强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WSD636 于07-24 18:53发表评论: 第1楼
  • 呢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