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9 13:01: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405
                    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