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语文新课堂
作者:湖北当阳市双莲中学 史光明| 时间:2005/1/4 9:29: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1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雄壮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的秀丽之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柔情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平和之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田园之美……课本中大量美文所蕴蓄的审美信息,为美化语文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
在过去传统教学中,语文老师只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往往难以对学生实施美育。现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快捷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语文课堂装扮得更美更靓,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
以图片展示课文中的景观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景观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我们“东临碣石”,可以观赏“星汉灿烂”的沧海;登上岳阳楼,可以目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攀上庐山,可以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我们还可以观五彩缤纷的日出,看光辉夺目的晚霞,赏清淡幽雅的月光,望银装素裹的雪景。我们还可以饱览黄山的奇特,西湖的秀丽,苏州园林的精巧……大至宇宙星空,山河湖海,小到翩翩起舞的蝴蝶,一叶经霜的丹枫,语文课本中的审美素材随处可见。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制作图片,给学生视觉以强烈的冲击。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景观图片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触发情思,培养爱自然、爱祖国、爱生活的高洁情趣。
以“美读”领悟课文中的语言美
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是学习语言的宝库。如何让课文无声的铅字,变为有声有形、令人可听可见的动情语言呢?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语文教师要充当朗诵家、表演家的角色,这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十分困难。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利用专家的朗读带和网上朗读资料,可以给学生提供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的示范。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反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外,朗读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配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同样能够起到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的作用。如教《爱莲说》可配《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以帮助学生理解莲花“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教朱自清的《春》可配《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以帮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出的春意盎然的气氛。教《最后一课》可以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曲子,以帮助学生领会当时法国人民充当亡国奴的感情。
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理解文意会大有裨益。
以影片感知课文中的人物美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小橘灯》里有镇定勇敢、乐观向上的小姑娘;《木兰诗》中有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木兰;《我的信念》中有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居里夫人;小说《台阶》中有不甘人后、诚实勤劳的父亲……这些人物身上闪现出美的火花,展现了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性美、情感美和风尚美,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声、像、文相结合,用音乐渲染气氛,用影片显示情境,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去感知课文中的人物美。
例如,我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播放“万人空巷悼总理”的影片,把学生引入1976年举国悲恸的年代,使课堂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从而使学生理解周总理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又如,我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好汉歌》渲染气氛,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情节,使学生很容易把握鲁智深嫉恶如仇、胆大心细的英雄性格。
爱美是人的天性。语文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去拨动学生的美感神经,触发学生的美感心理,就一定会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空内,获得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和美的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