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形象与坚定的眼神——读《西西弗的神话》有感
作者:佚名 时间:2008/8/21 21:40: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848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加缪以《西西弗的神话》这题写了一篇阐述具哲学理念和文学理想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荒诞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的永恒苦难命运蔑视和抗争的精神。
从《西西弗的神话》的哲学理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西西弗是个荒诞的英雄。尽管他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但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即可以将痛苦的工作本身视为一种幸福——明明知道那是永无止境的,与其痛苦,不如快乐地接受。正如我们今天的工人,他们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把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基某些天里痛苦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们可以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而西西弗的意志却比这巨石还要坚硬!
悲剧国王俄底浦斯曾发生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底浦斯的这种说法是神圣的。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过;他把一个怀着不满足的心理以及对无效痛苦的偏好而过入人间的上帝从世界驱逐出去,它还把命运改造成为一件应该在人们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事情。而西西弗的全部快乐恰好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巨石是他的事情。与此同时,西西弗又认识到人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的。他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如果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但是,西西弗都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他爬上山顶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肯定:西西弗是幸福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就有一个“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如果我们认为并肯定“愚公精神”,那么我们就更要尊敬西西弗永无止境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西西弗的神话故事”与“遇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有着相通之处。愚公和西西弗都是为了战胜外界的压力,想要改变人生命运而作些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愚公移山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西西弗推山至顶是为了解决人与神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他们都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矛盾而挺身而出。这种在别人眼中看来的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工作),在他们俩的眼里却变得微乎其微。因此,他们都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这种痛苦的磨难,并坚持到底。然而,愚公移山最终的的结果是“感动上帝”并实现其目标;西西弗的苦役根本就是上帝给予他的惩罚,所以不管他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感动上帝。即是说他的工作永无止增境,痛苦也是永无止境。这就是西西弗的悲剧之在,这也是中西方悲剧的真正区别。
从西西弗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他那高大的形象与坚定的眼神。拿来我们的学习与他相比较,他的工作永无止境,而我们可以学无止境。不是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吗?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更要立志修身,博学爱国,争取做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总而言之,西西弗弗这种永无止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