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
作者:佚名 时间:2008/8/30 17:13: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9
《东方》的显著特点是,作者不仅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包括主要的战役和战斗,而且巧妙地把统帅部和基层指战员联系起来,把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联系起来,把前方和后方联系起来,把国外和国内联系起来,驾驭全局,精心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背景广阔,气度恢宏。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魏巍动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积累。他不仅三次入朝采访,还先后深入冀中农村和北京长辛店二七车辆厂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人们读后不禁掩卷惊叹:这本书里有多少令人喜欢、令人景仰、使人深思、使人怀念的英雄、优秀人物啊!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写道:“……《东方》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它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从《东方》的七十几万字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发展,是比较清楚的,对约二十来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其个性也是比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学地组织起这部长篇,笔力始终不懈,感情贯穿到底。这在只有一般文学基础,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使与魏巍同时代、功夫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随便能够达到或超过的。”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人民文学奖。
《地球的红飘带》描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艺术地再现这个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魏巍不满足于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活,除进行大量采访外,曾先后两次沿着长征路线深入考察。这时我被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工作,知道他1983年踏访长征路脚崴伤后,拄着双拐继续探访当年红军走过的栈桥。他是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编织《地球的红飘带》的,这为我们年轻的部队作家树立了楷模和榜样。这部长篇小说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从湘江战役写起,中经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与四方面军会师、过草地、巧夺腊子口,直到哈达铺整编,差不多反映了长征的全过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间描写沿途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自然环境的严峻和险恶,革命领袖的睿智和胆略,红军战士的忠贞和无畏,党内斗争的尖锐和复杂,敌人营垒的凶狠和倾轧,无不历历在目,真实感人。尤其可贵的是,小说众多的人物,包括我党我军的高层领导人和普通指战员,国民党的最高统帅和地方军阀,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聂荣臻在“序《地球的红飘带》”中写道:“读完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的形象,写得很像、很活。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导和战友,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火凤凰》主要是写几个知识青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走的人生道路。他们之中,有的锻炼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有的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洒在祖国大地上,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青春诗篇;有的则堕落成了革命的叛徒、民族的罪人。作家站在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关注着青年一代的成长,期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生的一代能够从作品中塑造的同龄人身上受到启迪,获得借鉴,以懂得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青春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闪闪发光。魏巍在年逾古稀的日子里,更加关注年轻一代的未来发展。他在与我的几次交谈时,反复讲到“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魏巍为青年们写的《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等文章,曾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长篇小说《火凤凰》,是魏巍以独特的方式同当代青年展开的亲切对话和心灵交流,是他的涅槃之作,绝唱之作。
红杨树,一位抗日诗战线的勇士
魏巍是一位文艺创作的多面手,写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评论、传记及戏剧、电影文学剧本等,但他最早是以写诗入手的,如长诗《黄河行》,就是这位生长在黄河之滨的大河之子,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年轻时就写诗,可以说从未忘情于我的诗歌女神。而我的诗歌女神在人民命运面前,也从不闭起眼睛无视这大地上的忧欢。”
1938年底,魏巍“抗大”毕业后,就随军开过黄河,踏上了炮火连天的晋察冀抗日前线。十多年血与火的考验,以枪写诗,以诗作战。他用“红杨树”的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敌后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的诗作,出版了《两年》、《黎明风景》、《不断集》等诗集。解放后,他虽然以写散文、长篇小说等为主,但也将诗的激情融入美文中,他的语言文字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著名诗人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谈到:魏巍长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过着流动的战斗生活。他的感情纯粹是战士的感情,如在《蝈蝈,你喊起他们吧》一诗中,通过战地生活的描绘,刻画了革命战士美好的心灵:
……
你可曾看见,在他们的梦里
手榴弹开花是多么美丽
战马奔回失去的故乡时怎样欢腾
烧焦的土地上有多少蝴蝶又飞上花丛
呵,蝈蝈,你喊起他们吧
在升起笔直的青烟那边
早饭已经熟了
……
在硝烟迷漫的战地,魏巍的诗却写得充满憧憬、如此美丽。同样,在长达两千来行的《黎明风景》里,也是从灾难深重和悲壮斗争中看到了梦中的曙光:
从来太阳。
不怕黑夜苦重;
它前进的道路,
不会变更。
只要你怀着黎明的信念,
向前走去;
太阳啊,它愿和勇士
携手同行……
他是一个呼唤太阳的“黎明鸟”,他的抗战诗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内容上,不直接写战争残酷,在黑暗中歌唱光明;从形式上,突破了顺口溜式的“豆腐块”。他的诗清新、浪漫、有人情味儿。由他主编的《晋察冀诗抄》,对我们这一代建国后的诗作者影响颇深。我就是背诵着擂鼓一样的抗战诗,走上军旅诗歌创作道路的。
2008年是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年。魏巍却患了肝癌。我惊闻后曾几次到医院看望过他,他表现得很平静、很坚强。最后一次去探视是6月29日,此时他患病已有半年之久,已腹水不能进食。相见时,他神志还尚清楚。他感动地说:“前一段时间,北京军区司令员、政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都在百忙中来看我了,这是党、祖国和人民、军队对我的关怀,我十分感谢。”他问我最近有什么新作,我说为抗雪灾、抗震、北京奥运会等写了些诗和歌曲。他欣慰地说:“好啊!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你还是要写出像《兵之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十五的月亮》那样的作品。”接着他拿出2008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魏巍文集续一卷《新语丝》和续二卷《四行日记》,亲自题字、签名赠送给我。他说:“至今还把我选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还给我出书,这是中国作家的光荣和幸福。这一届北京办奥运会多么好哇!以后要多写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我们的国家正走向一个鼎盛时期,多难兴邦,多事也要兴诗啊!”
没想到他在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的那一晚,溘然去世。他是在满天礼花、遍地歌声中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黎明的。我像失去父亲一样地悲痛,流着泪又默诵起2004年1月16日为祝贺魏老84岁寿辰写下的一首诗《魏巍是一座山》:
魏巍是一座山
硝烟里 山巅长出一棵“红杨树”
鏖战《两年》 结出硕果满园
《黎明风景》 亮起曙光片片
山泉流出《不断集》
夕阳推出《红叶集》
号角 鼓点 一簇簇激情
燃烧的火焰
魏巍是一座山
炮火中 松骨峰上浴血奋战
第一声喊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让世界瞩目 令一切侵略者胆寒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
一串串赞歌挂在无数英烈胸前
魏巍是一座山
山谷回荡长篇“三部曲”
一条《地球的红飘带》
长达二万五千里
诠释“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只腾飞的《火凤凰》
再现死灰中的“凤凰涅槃”
一组群雕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好儿女雄踞于三千里江山
魏巍是一座山
一座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的山
一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山
一座镌刻着镰刀斧头旗帜的山
一座永远属于最可爱的人的山(北京日报 石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