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何总让孩子们黯然神伤
作者:江苏省海安县隆政中学 胡国林| 时间:2005/1/7 20:18: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83
读了贵刊(《语文教学之友》)2002年第5期周志龙老师的文章《谁的魔手夺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感慨良多。语文教育,因其学科本身的特点,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应如此。因为,母语教学离人们的生活最近,应当为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乐意接受。但现实是否如此呢?周老师的评教评学活动结果令人心酸。(文中周志龙老师写到:在期中考试过后,进行了评教评学活动。当问及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和“最不感兴趣的学科”这一问题时,26个班级的学习委员竟有25人表示最不感兴趣的学科是语文,另一名也没有表示语文是最感兴趣的学科。)笔者的长期观察也发现,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有些作业有时难以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再加上现行的语文考试,有的学生功夫花了,却考不到高分,得不到丰硕的回报。长期以往,便自然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对此现象也作一些反思。
首先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人文底蕴的流失。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而更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我们的教学大纲,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点与技能训练规定得越来越全面、细密,而在培养学生做人,尤其在感情与审美的熏陶方面却很少有要求或提示。
另外,我们的“教学竞赛”“教学评优者”的组织者们(包括一些学术机构)在制定各种竞赛规则、评分标准时,几乎没有把“情感”作为一项内容。也正因此,在这类活动中,矫情做作者有之、虚情假意者有之,甚至把上课当做演戏者也大有人在。课似乎上得很精彩,但教师的“做”人呢?学生的“做”人呢?都被弃之不顾了。
在作文教学中弊端更甚。古人云:言为心声。文章是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真挚丰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但为了应试,学生却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许多陶冶性情的机会,习惯于写假话空话,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毫无个性,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萎缩。正如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我校的这些高中里的尖子,语文上缺乏悟性,缺乏灵气。”同时,许多教师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积累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舍本逐末,大讲特讲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与文章套路。可我们相当多的老师自己长年不写文章、甚至不会写文章,却天天在给学生细致入微地讲应该“怎样写”,学生的写作激情从何调动?
语文教育如果不从“人”这一根本点出发,学生怎能从内心对语文产生兴趣?怎么能获得成功呢?
再有要说的就是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经验式的完全摒弃。私塾里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就是一种看古人是怎么写文章的,便让学生照着写;看书法家是怎么写字的,便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基本上不讲语言文字的规律,也不强调对内容的理解。不过,经验式的教学,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人们学习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可惜的是人们在泼脏水的时候,把澡盆里的孩子也倒了出去,逐步放弃经验式的优点,上个世纪50年代,在语文教学中,仿照苏联专家在中国搞的“红领巾”教学这个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逐步知识化,每一课都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手法等,大部分时间都被老师的重复讲解占去,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过多地强调了知识性、规律性和对内容的理解,使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年从报纸上读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多人都能感动得掉下眼泪。这篇文章很快进入了语文课本,但老师那么一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我们听起来味同嚼蜡,一点激情都没有了。后来进一步吸收了西方的语文知识,近义词、反义词、主语、宾语这些概念充满了课堂,出现了老师“满堂灌”的局面。现在,过分的应试教育又把这个模式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验型的教学基本上变成知识型的教学,使整个社会都为语文教学担忧。
做到以人为本,把经验型和知识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要传授前人使用语言文字的经验,又要有恰如其分的知识作指导,并且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这是一项极端艰巨的任务。
当前,作为一种暂时的办法,可以淡化一下语文知识,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课文,从而体会课文中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某些句子、文章的写法,发扬经验型教学的长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在考试改革上下功夫。目前的考试,多半是要考语文知识。考试这根“指挥棒”不改变,教师只能违背心愿地教,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地啃,就不能唤回和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成员对母语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改革就不能深入下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