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概说
作者:毕利群 时间:2008/9/4 14:47: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833
这三十次语言描写大体上可以分成九个片断:
第一个片断(3句):缪贤推荐蔺相如。
这是一次对话描写。通过宦者令缪贤与赵王的对话推介了机智多谋的蔺相如。缪贤描述了蔺相如为他出谋划策,使他脱难避祸的具体过程。几问几答,简洁流畅,生动而有趣。相如“有智谋”的形象在缪贤的叙述中初步形成。未出场而形貌俱现。
第二个片断(6句):相如主张负秦曲。
这是相如出场后与赵王的对话。相如三言两语,讲清利害,提出观点。面对赵王“谁可使者”的问话,相如回答得委婉而得体:“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并且立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复杂的问题在机智的蔺相如面前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相如的自信、果断和机敏赢得了赵王的高度信任,最后得以“奉璧西入秦”,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第三个片断(3句):相如使秦斥秦王。
这是与秦王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相如用“璧有瑕,请指示王”,巧妙的将和氏璧的控制权收归自己,然后,义正辞严、口若悬河地讲了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们担心受骗,而我以为秦王不会骗璧;二是赵王尊重秦国,斋戒送璧;三是大王礼节倨傲,传璧戏臣;四是秦王如若逼臣夺璧,我将与璧俱毁。最后,相如又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敢献璧。这样,赢得缓兵之计,完璧归赵。相如的机智跃然纸上。那么相如在虎狼之秦国又如何脱身呢?
第四个片断(2句):相如归璧逗秦王。
这是相如对秦王的再次戏耍。相如的这次回话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臣怕被骗,已返璧归赵;二是请秦先割城予赵,赵立送璧来;三是臣欺秦王,有罪当诛,请大王处治。相如又拿出救主人缪贤的那一招,故伎重演,摆出视死如归的气概,秦王也只好自我安慰:“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最后“毕礼而归之”。机智善辩的相如已在我心中矣。
第五个片断(2句):廉蔺劝王赴渑池。
在这里廉颇和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秦王,维护国家尊严。廉颇的诀别话语,显示出肱股辅臣的一片忠心: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番话语表现出廉颇的赤子之心,也为下文廉将军负荆请罪做了张本。
第六个片断(7句):渑池会上胜秦王。
这是相如与秦王的一次针锋相对的“亮剑”。面对秦王的羞辱,相如毫不胆怯,以咄咄逼人的气势,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勇气,简洁的话语渲染出紧迫的气氛,给人无形的压力,逼迫高傲的秦王就范。“秦王为赵王击缻”显然胜过了秦王“令赵王鼓瑟”;“以秦之咸阳作为寿礼”,其级别显然超过了“十五座城”的寿礼级别。相如的机智、果敢发挥到极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赵王不由得由衷佩服。正是功高莫过于救驾,莫过于维护了君王的尊严,这样的人怎能不提拔重用呢!
第七个片断(2句):廉颇争位宣恶言。
廉将军的两句独白,表现出了武将争强好勇的本性。直爽率真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蔺相如的平步青云的升迁经历,而心如止水、静然处之,那就不是武将廉颇了。
第八个片断(4句):相如退让劝舍人。
面对廉颇的故意挑衅,隐忍退让,避其锋芒,晓之以礼,劝慰舍人,巧妙地设问,真诚的回答,表现了蔺相如处理内部矛盾的高超艺术。处理敌我矛盾,不卑不亢,机智果敢;处理内部矛盾,不愠不火,动之以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襟与气度,为后世景仰。
至此,一个机智果敢、机敏善辩而隐忍退让、胸襟宽广的贤相形象深留心底矣。
第九个片断(1句):廉颇负荆谢相如。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语言描写。高傲的廉将军自称“鄙贱之人”,负荆登门,勇于改过。其形其行其声其诚,感人肺腑。廉将军的知错能改、勇于认错,既是他的豪爽性格使然,更是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的表现。
太史公善于描摩人物语言从此文可以得到充分佐证。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