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文章,营造书香环境

作者:射阳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刘必明  时间:2008/9/6 12:36: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30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科技、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增加了国民收入,加速了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使社会上一部分人远离了书本知识,疏远了经典之作。而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要求每个人都能够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革发展在向前推进,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对学生经典文章的阅读上,学校、家长、社会反响普遍强烈。
  说起“经典阅读”,当然要弄明白什么是“经典”。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经典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的结晶,从教育视角来看,经典是教育的重要资源。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必然带来阅读的深广。
  阅读经典文章,价值巨大,意义深远。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感。相当大一部分经典文章,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着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不凡也流淌着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情怀。
  其次,阅读经典文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在阅读千古美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广阔的知识平台,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其记忆力也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大凡历史上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无不对经典作品有着反复的诵读。
  再次,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社会、家长之所以要学生热衷阅读经典,还在于每年的中考、高考中经典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经典文章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初中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针对“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我们必须明确:让学生阅读哪些经典才可以达到效果,又采用何种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古代经典,也要读现代经典;不但要读中国经典,也要读外国经典;不但读文学经典,也要适当读历史、哲学等学科经典。有人说,在当代只有优秀作品、流行作品,没有经典作品,其实不然,这些优秀的作品把握时代的脉搏,就是经典。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敢质疑。发现“疑”,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要精选精读,取其精华。秦牧说:“精读,好像牛吃东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对于像《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经典著作要细嚼慢咽,咀嚼再三。要真正的从阅读经典中感悟,每一次阅读都要获得新的发现。
  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要精读,要注意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小说,理清小说情节关系就行,阅读戏剧,善于抓住人物语言,理清矛盾冲突即可。学生应该紧抓青春的大好年华,阅读经典文章,善于积累,能学以致用。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终身负责,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第一,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积极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推荐学生多看报刊、多读时文,紧跟时代,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经典作品产生了兴趣,教师再适时加以同类作品的推荐感化,那么就会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效果。第二,教师还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杂志推荐新作品,读感受。鼓励学生在每读完一部经典作品后,多练笔、写心得、抒感受。“文章自得方为贵”,只有敢于写,能写出独到见解,才能感染说服别人,传之久远。
  此外,可以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师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阅读情况,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传道,施之于法,关键是让学生得其法、行之效。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感受经典之魅力。让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营造书香环境,与经典同行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