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作者:江苏海安隆政初中 胡国林|  时间:2005/1/10 10:23: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9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世纪末的喧嚣,由对应试教育的群起而攻之,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到创新教育共识的形成,终于能够渐渐地融入世界的声音。世纪末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现状莫衷一是的评价,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的教育。我们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存在的问题而忧心忡忡。对学生来说,语文应该是五彩缤纷、色彩徇烂的,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如果我们打破传统语文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十分成功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下面是我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一、课堂设计独具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对满堂灌的讲授法情有独钟,也使我们教师在"讲"字上下苦功夫,忽视了课堂之中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严重地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前几年对语文教育的种种抨击,促使我们冷静地品味带有80─90年代的印记、改革开放气息的语文教学成果,用理性的眼光认真审视语文课堂设计的种种表象,走出传统课堂设计的误区。
  课堂设计是针对语文课堂的整个程序以及具体环节,针对语文课堂的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进行精心策划的思维流程,属于语文教学设计的微观设计,注重一课一堂、一招一失的精心构思。
  一节好课,犹如一出好戏。我们教师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还是一个蹩脚的演员,无不体现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之中,无一不是教育科学和艺术的具体反映。一节好课要取得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贵在课堂设计的创新性。唯有创新,才能使课堂出现疏密相间、张驰适度、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才能使学生乐意学、勤奋学、有成效、有创新。
  二、范文的延伸阅读
  单是教授几篇范文,单凭学生的课后学习,就想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教育界对语文教材所进行的大胆改革,尤其是语文读本的编写,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意识指导,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时,适当地延伸优秀作品的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形象等的印象,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教材中的课外自读课文,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我们绝不可能对每篇课文都讲细讲透,何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文学社为载体,培养写作能力。
  我校的"春雷文学社"活动丰富,依托政教处开展各种竞赛征文活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空前提高。我趁机引导所任教学生加入到文学社行列之中,写自己喜爱的主题,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在主题选择、情节构思等方面更少受教师的局限,更富有独特的创新意味,学生创作不仅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而且更侧重于"要写好"、"写出文章的灵性来"。
  四、建立班级小书库,开设阅读课。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向我们送达一条重要信息:"切合实际,贴近生活,体现了大语文观,即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应从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师生都应建立大语文阅读的观念。不走出课堂,不走出校园,要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
  据此,我倡议学生每人购买一本优秀的读本,自己也从家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建立了约有150本书籍的小书库,制订相应的阅读制度, 运用晚自修辅导课、课外活动进行阅读,在适当的时机针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方法指导。一年下来,学生能认认真真地阅读50本书,摘录一定的美文,撰写一定数量的读后感与随笔,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可以通过多角度思考来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