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一新教材教法分析与研究

作者:江苏省溧阳中学 王静忠|  时间:2004/5/1 21:29:40  来源:《溧阳教育网》  人气:1244
 
  常州新教材培训会议上得到的一些信息: 
  (一)老师抓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奔牛高中的周建光老师提到古文教学应注重“积累诵读”,蒋家义老师认为这完全符合中国语文优秀传统也符合新课程改革“感悟积累”的要求。 
  二、强调以比较阅读为抓手,推进探究性学习。 
  ①从材料来源看,有课本内的比较以及课本与读本的比较,前者如《祝福》《荷花淀》的比较,后者如《荷花淀》与《哦,香雪》的比较。 
  ②要有可比点,角度可以从“生活时代、生活环境、主要人物、群体人物、命运结局、揭示主题”等方面入手。 
  ③比较鉴赏角度不要太杂,例如抓住“时代环境及人物命运就可以展开”。鉴赏角度如果粗分,应当立足在思想层面和审美层面。 
  ④比较鉴赏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主要人物的个性及精神面貌,以及人物命运的结局和未来的可能走向。说到“未来的可能走向”,这句话的提法揭示了新课标强调的探究与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 
  ⑤教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要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例如王利华老师就主张应当在比较《荷花淀》和《边城》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教学个性。认为: 
  《荷花淀》外向型,暖色调,暖如荷花; 
  《边城》内向型,冷色调,冷如碧草。 
  而对于第二单元的杂文教学,林石风老师的见解就非常有见解,他提出不能将杂文当作简单的议论文来教,应当加强文学性教学,瞿秋白先生曾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拿来主义》为例,林老师研究出本文的特色是“三点四性”,即: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比喻论证的形象性,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一归纳考虑到议论文教学与杂文教学的区别和融合,第一点考虑了一般议论文教学的特点,二三两点考虑到了杂文教学的文艺性。 
  三、个性化的见解不能脱离普遍性的共识。 
  除了充分彰显教学的个性外,还要考虑教学的共性,一句话:共性的问题不能丢。 
  例如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在鉴赏小说时就要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因为品味人物是建立品味在语言基础上的。下面举一例:《荷花淀》“夫妻夜话别”场景水生和女人的对话就非常有意思,各有特色:一个是躲躲闪闪,水生一开始说话就是这样;一个是穷追猛打,自然是水生女人。抓取了这样有特色的语言,我们就可以问个为什么来进一步探究了,不难发现:水生怕女人拖累完成任务;而女人语言中则更有内涵,透过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人对丈夫的依恋与敬佩,在敬佩中流露出自豪,那句“你总是很积极的!”说明了一切问题,同时,我们也可感悟到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像水生女人一样的中国女性的深明大义。 
  (二) 
  关于对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古文教学的思考 
  A、存在问题可用“三多三少”来概述,具体指: 
  1、练习多,读书少; 
  2、死背多,巧背少; 
  3、概念强调多,掌握例句少。 
  B、相应对策: 
  针对“练习多,读书少”,要在课堂上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开口,集体朗读、个别诵读,快速读、顿挫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只要对新课标倡导的“涵泳”有帮助,均可多种形式地采用。 
  针对“死背多,巧背少”,建议让学生在背诵前编写背诵提纲,在背诵之后用一句话概括心得或者从艺术方面入手,例如《过秦论》第5节,先后使用:对比、排比的句式展开论述,对比是指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之比;排比的语言标志是“非尊于------非铣于-------非抗于------非及向时”;也可以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背诵,如“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怎么背?这一段话的逻辑结构应当为:国家盛况+结果展示+原因归结,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来背诵,古文背诵就简单易记而且保持长久。针对“概念强调多,掌握例句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必过分强调概念,如:古文之词法、句法,在高一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据统计大概有1/3的同学弄不清句式、句法,这表明什么呢?表明我们对初中学习的学情不了解,高中不了解初中,而且缺少必要的反思,仍然认为“初中应当教”这种想法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付之行动则是可悲的。但如果要真正提高古文教学效率,单靠“三多三少”的解决办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下面这一方面:在寻找方法中感悟积累。 
  周老师建议老师要帮助学生查看注释,具体方法是一一对照,实施条件是要有时间保证。 
  此外,建议就一些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作一个积累,有效的步骤是:找一找本义和引申义,理一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找一找”体现新课程强调的积累,“理一理”则体现新课标理念中对方法的重视。下面我们可以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间”,原意:门缝中日光露出来,本义:缝隙引出“时间上的空隙”,如:得间奔荆州;再引出“时间之短”,意思为:一会儿,如:立有间;再引出“隔了一段时间空隙”,意思为;间或,如:时时而间进。 
  还可以引出空间的空隙,如:彼节者有间;再有名词引申出动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进而引出感情上的,如:;由此再引出“造成人感情上有空隙”,意思为“离间”;进而引出人与人之间有了心理距离,从抽象再引向具体,意思为“隔开”,遂与外人间隔,再引申为“从暗处”,如“间谍”、“间至赵矣”。 
  我的思考: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 
  采用办法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小说单元教学,如果是省中学生,可以首先让学生去读几篇小说,然后给以充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比较,初识人物形象,然后分组交流,最后老师将值得置疑的问题反馈给学生,激发再思考。但普通中学的学生,采用以下方式比较适合:老师带领学生分析一篇,然后引进比肩的小说资料,完了再引进一篇,让学生探究。 
  二、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我想就课堂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堂语文课应怎样上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有质量的语文课?我想上好一堂课一般有四个方面的着眼点: 
  1、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重视上课的第一主题。 
  怎样把握目标?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教材本身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因此,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确立教学目标应当有差异,这正是教学目标的动态表现。 
  确立教学目标应当有哪些考虑因素?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知能情,一句话:目标是多元的。 
  那么怎样把握教学内容?一是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二是内容与目标要完全高度统一。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也即处理好师生关系。 
  一要备教法。二要备学法。备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切都应当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么体现“一切都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呢?一堂课上,学生应当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有充分讨论的时间,有充分说话的时间,有充分动笔的时间,总之,活动时间不少于3/2。
  3、不可缺少的课堂评价。 
  上课应当使教学评价机制在课堂上运作起来,教学评价机制一般有两个系统,一是定量定时的系统,这是指阶段小结,经过一个教学时段,我们应当对课堂教学作一个系统评价。 
  另一个系统是随机的,教师在上课进程中,对任何一次学习行为都要作出及时地评价。 
  课堂评价注意之点:应当使用激励性语言,甚至激赏性语言,反对贬损兴评价,还有比较学生评价,或者发动学生评价。 
  课堂评价原则:反对廉价的奖励,时间长了,起反作用,对于错误的结论,教师必须作出实事求是的纠正性评价,教师要努力研究课堂评价的“度”。①当学生回答问题完整时,老师就应当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②当学生回答问题失误时,老师可以这样用语:“虽然回答有些失误,但至少打开了问题思路”。③当学生回答不够全面时,老师可以这样评价:xx学生已经说得很旱,例如某一点,但如果精益求精点补充,我们的探究就会锦上添花。 
  课堂评价要找准评价点:单分就有内容和形式,如果细一点,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的状态(精神、注意),评价学生参与的方式,评价学生参与的品质(倾听、注解)等。 
  3、要有良好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问题意识不仅有问题,还应当指会提问,课堂提问要抓住小的切入口。 
  ①关于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如果一开始就问:“祥林嫂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就不好,因为太突兀,太缺少铺垫,不如让大家讨论: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病死的还是怎么死的?----讨论后明确,这些死法都只能是猜想、推测,文本并无确切依据,讨论到后来,同学们会发现祥林嫂的具体死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死的必然性,这时再问根本原因就自然了。 
  此外,提问应当尽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②提问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例如《拿来主义》就不能问“那些语句揭示了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哪些语段批判了左派幼稚病?”不要说这些问题不要问就是类似的名词都要避免。《拿来主义》本来是通俗的、生动的,平民化的语言,如“鱼翅、鸦片、废物”等,千万不要将平民化弄得很贵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