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习之道、成长之道、人生之道
作者:袁浩 时间:2008/9/20 7:33: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8
读陈萍这本书,就像听一位好朋友在讲她自己的平常故事,娓娓道来,自然亲切,没有故作高深的引经据典,没有哗众取宠的矫情作秀,率真质朴,文静优雅,一如其人。陈萍的语言清新活泼,由于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折射而显出光彩和力度,把你引入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天地。还有,那一则则透着灵气和哲理的题记,从故事中提炼而成又与故事相得益彰,两者融为一体,使得通篇熠熠生辉,令人难忘。
从作者的故事里,从与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道”以及怎样去找寻、开拓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道”。对于陈萍来说,专业发展之道就是成长之道、成功之道。她17岁走上讲台,执著追求,至今还不到40岁,却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长为特级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这意味着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教师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大家都行进在这一路途上,为什么有的人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却步履蹒跚,成绩平平呢?回眸21年的从教生涯,陈萍的体悟是:处于职业适应期的教师,要“尽快融入教师伙伴群体,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风格”,要“善于锁定优秀教师,对他们进行观察、揣摩、模仿,习得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才会迅速度过适应期,获得快速发展”;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教师,要“认真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用感激的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要“勤于梳理课程特点,善于反思教学行为”;教师从职业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离不开专家的点化”,要在专家的引领下,“从无意识的实践走向有意识的理性探索”,“用心去感悟每一个日子”,“在反思中走向成熟”……为了催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行进过程中,她始终注重“历练和修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以理性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练就脱俗的专业眼光”……
在陈萍的职业经历中,有许多不同的岗位和角色:作为教研员,她着力创新教研机制,变更教研方式,站在改革第一线,不断挑战自我;作为课程建设者,她亲历了教材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开拓课程功能,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作为课题主持者,她应和时代节拍,聚焦“草根问题”,注重研究过程,着力于凝聚人心,锻造队伍,促进师生发展,并从中激发自身潜能;作为理论的践行者,她参与编写教材,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分分秒秒、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存在一条彩霞铺成的空中捷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萍自觉地探索与时俱进的角色定位,坚持学习,上下求索,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
学习与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是联系在一起的,专业之道的实质是学习之道、成长之道、人生之道。这本书也是作者对人生之道的体悟与总结。在她心中,在她书里,快乐的村小成了种子萌发的地方,村小的生活如缕缕春风在她心头荡漾,把当一名教师的种子播进了她的心田。农村生活成了涵养人格的土壤,给了她爱的滋润,使她体味到拥有一颗满溢感恩的心才能成为有幸福感的人。多彩的中师成了锻造师魂、师能的殿堂;毕业时,她谢绝了电视台领导的盛情邀聘,选择了当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立场根源于潜在的情感能力。成熟的教师不仅仅要精通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还应该将教育看作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遇到何种外在干扰与诱惑,都能以执著的信念与热情投入自己的教育生活。陈萍赋予课程、教学以生命和活力,体味语文的本真、寻找道德生长的起点,用自己充沛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心灵共鸣。
她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结成好朋友,用爱扶持一个智障儿童前行,十几年如一日,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为了学生,她的脸曾被烧伤,在治疗期间,她深深地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她认为教研员应当用全部智慧诠释教育的理想,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理想的教育;她视教师为事业伙伴,不断为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激励创新,领跑教师专业成长;不顺意时,她苦思人生价值,坚守自己的原则;在成绩面前,她说要保持“在路上的状态”……
20多年来,她不断寻找可触的“标高”,积极消解职业的倦怠,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彰显生命力量。读作者的这些生命感悟,一字一句都能让你触摸到一名女教师的火热肝肠,感觉到她柔情的质地和力量。
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当下的生活,自主判别,自主选择,自主承担,敢于进行新的探索并有勇气承受可能的挫折和失败,能平等地与人交往并带给人们坦城和爱,活出自己所认为的“成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立场,让专业发展成为生命的自觉追求……这些,正是构成“成熟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本质元素。陈萍的生命感悟凸显了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的根本。走进这本书,听作者叙说,与她对话,无疑会使每一位读者,特别是处于不同发展时期、担当不同角色的中小学教师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