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四重超越
作者:王威 时间:2008/9/17 20:20: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40
要摆脱“人云亦云”,使课堂浸润着自己的生命,跳动着生命的绿色,摇曳生姿,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做好四个层次的“超越”。
一、超越“常人”
不为众人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所束缚,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阅历,完成个人的、更深刻的生命体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会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
比如《拿来主义》,一般人认为,鲁迅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一个特立独行、思想深刻的人,就会发现这只是文章的表层,更深层的是强调人应有独立的精神。或存放,或毁灭,或利用,关键要有一个自主、独立、自觉的“我”,离开了“我”,精华和糟粕就失去了标准。这种解读,更符合鲁迅先生解剖国民、疗救国民的为文宗旨,也可使学生摆脱与文本对话时“硬套概念”的做法。如果在课堂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思考怎样做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课堂教学就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对话”——“用思想碰撞思想,用生命融汇生命”。
二、超越“教师教学用书”
在师生对话中,我们强调平等和民主;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与“教师教学用书”也应该是平等的,应各有自己的“哈姆莱特”,二者平起平坐,平等互动地交流对文本的认识与思考。
上海版的语文教材有一篇文章,叫《矶鹞带来欢乐》,《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是:“人们不能理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我的理解是:人生的道路,不管是短是长、是崎岖还是平坦,我们都应“心中有爱”,它给自己以馨香,也给他人以芬芳。
文中的小女孩温迪,因为心中有爱——她爱沙滩、爱大海、爱矶鹞,也爱对自己不怎么友好的成人……所以他快乐,她咯咯地笑,她清脆悦耳地笑,她欢乐地度过属于她的每一个短暂的日子。因为心中有爱,温迪也给“我”以快乐。我与小女孩的前两次会面,开始时都“心绪不佳”“心事重重”,但在的温迪的感染下,“不由得笑了起来”,“心情也感舒坦多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缺少“爱”的心灵,就会被糟糕的情绪占领,它伤害自己,也刺伤别人。文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友好、可爱的小女孩,“我”的态度是“心不在焉”“挖苦”“恶声恶气地吼”“抢白”……
在生活中,我们应有一颗“爱的心灵”,它滋养自己,也温暖别人,融化冰封的心灵——也就是本文最后说的:“我那几经创伤,几乎已经忘却怎样去爱的心扉,现在豁然敞开了。”
《教师教学用书》仅从“我”的角度来解读,看到的是文章对“成人心灵”的批判。如果我们从“温迪”的角度解读文章,并将这两种解读联系起来思考,对文本的理解便会更加全面而深刻。
三、超越“助读系统”
教材中“单元提示”“注释”“课后练习”等对文本的解读,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能奉为文本解读的“金箴”,否则,“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就成了千人一面,甚至产生“误读”。
如《羚羊木雕》,人教版教材将其归入“亲情单元”,单元提示这样说:“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阅读文本,我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文章写的是我与万芳之间的真挚友谊,如何在父母“众利轻友”的逼迫下,产生了裂痕。
如果按“单元提示”去解读文本,我们便会发现许多尴尬:孩子将礼物送给朋友,父母因其“贵重”,不顾孩子的自尊,软硬兼施地强迫她要回来,这是“浓浓亲情”吗?孩子的裤子破了,不问青红皂白,罚站一小时,这“动人心弦”吗?……
这篇文章批判的是成人“重利轻义”与“自我中心”,珍惜的是孩子的“纯洁”与“真诚”,这是一篇更适合父母阅读的文章。如果我们拘泥于“单元提示”的引导,就会产生对文本的“误读”。
四、超越“文本”
指超越文本的限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将自己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本身就应包括信息的传递、批判、选择、接纳,“批判”是对话的题中之议,缺少“批判”的对话是不完整的对话。
读《塞翁失马》,不只是明白“福祸相依”的辩证关系,还要发现其对学生“爱国感情”培养方面的不足;读《扁鹊见蔡桓公》,不只发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还发现扁鹊说话的不得体;读《春》,不只为朱自清笔下优美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所感染,还发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的“牵强”……
在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要达到这种超越,首先要不“盲从”文本,要有批判精神,不“跪着读书”,至少与文本平起平坐,平等对话。其次,要对文本多层面审视,从语言层面、故事层面、人物层面、情感层面等,审视其教育功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