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的情趣和理趣
作者: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8/9/22 18:48: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76
首先说说《秋声赋》的“情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人事沧桑,蓄积于心,触景而发,辅以文采,是为情趣。古人写文章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往往是“情动则辞发”,下笔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乃真情之流露。所谓“情动”,即作者倾注于文章中的“情”是切切地感动着动自己,“叹息肠内热”,同时这“情”还要合乎“理”,否则便为矫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也不例外。全文紧扣一个“悲”字,作者采用“前呼后拥”笔法:起笔“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听声求气,这声音破空而来,势如破竹,一扫秋夜之寂静,波澜乍起,可谓先声夺人。让读者陡起悬念,同时也为下文张本。待童子回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我们不能不发出疑问:这声音从何而来?待细细品味完全文,我们方知这是作者的心声,情动于衷。 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知人论世: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 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 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悲秋的思想。但文中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世,而是试着从自然之理——“秋状”“秋色”“秋气”“秋意”四个方面来作出解答。“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飞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写悲秋之情,也许此文就不能称为文赋之典范了。宋代的文学,无论是诗还是文,都侧重于理。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我以为,此文最大的特色之处就在于蕴涵其中的理趣:物理、事理、人理。
物理即自然之理。作者通过草木逢秋而“色变”“叶脱”,来说明秋心本为“肃杀”。“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理如此,非人力所能违,那么人只能顺其自然。接着作者用“刑官”“兵象”“商声”来说明事理要合乎自然之理。“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物理、事理如此,那么人呢?作者接着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丰草佳木,春生夏长,遇秋而催败零落,这是大自然的俗命,人由少壮而老迈,这也是天意,是在劫难逃。更何况人事优劳,欲壑难填,何苦自己戕害自己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就封建士大夫的身份来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为己任,然而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现实的无奈,不得不使作者“独善其身”,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内心激烈地交织,作者内心的孤寂在文章的最后,用“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反衬出来。读书人一声长叹,情不自禁,理固宜然。时令逢秋,作者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天理事理人理交融一起,天人合一,更显情之真切。
本文篇幅不长,而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情理有机交融。文章蕴涵道理的很多,但能把道理说得有趣,非大家所莫能为。本人在教学时,采用“披文入情—→披情入理”的步骤,层层展开,充分挖掘文中的情趣和理趣,从而体现宋代文赋的特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