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捷径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在我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的高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愚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新课改下,不能对课文的理解绝对武断,应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做法及其精神可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在上完课文后,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A组学生说:愚公的精神值得褒扬。虽然自己“年且九十”,但“山不加增”,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坚持下去,挖一点少一点,“何苦而不平呢”,我们学习上也需要愚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解决。
B组学生说: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山”,“愚公移山的提法不严密,文中明明写道: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说明“移山”确是愚公的夙愿,但并没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神”,所以,不如改为“二神移山”更符合故事本意。
C组学生说,愚公“移山”并非明智之举。“年且九十”的愚公,为什么活到90岁才决心“移山”?面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困境已近一个世纪,难道策划“移山”工程的大计是一个大彻大悟后的茅塞顿开。
D组学生说:再美丽的梦想总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只能“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是何等的简陋;何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劳动强度是何等的巨大;即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移山”的子孙们毕竟存在数量上的局限性。这样,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山不加增”又如何?
E组学生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为什么不去选择“山”外更开阔、更自由、更适宜居家的新天地。
……
整整一堂课过去了,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仍余兴未尽。我也兴奋,因为,在积极的讨论中,学生一直在寻求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是教师的归纳,也不是教参上的现有答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在学生发现看法的过程中,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新的启迪。
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师要随时接受学生的挑战,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