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对比鉴赏题的几个关注点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4 9:16: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93
一、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6年高考试题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 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所以可作答为: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表现手法的差异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抒情方式、对比映衬及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修辞或抒情。例如2006年高考试题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等。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情如文。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命题形式为给出一定的赏析文字,留下一段空白,叫考生依据给定的赏析提示进行对比鉴赏。提示较明确,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的颔联进行赏析,而且提示为此两诗之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考生应就其“绘形写神”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赏析,同时给考生提供赏析范例,这种提供明确提示并给出赏析范例的鉴赏也被人称为仿写式鉴赏。这样,考生可以在一种无形的模式中相对自由地表达。这种命题的好处是明显的:可以引导考生重视整体阅读;可以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答案为: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便成为考查点。例如2006年内蒙古通辽市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两首小令,回答以下问题
「越调」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4、试从作品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两手小令的异同。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比较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表现的情感。可作答为:两首小令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展示秋天的景色,这是共有的特征,所不同的是,第一首小令的作者经过精心布置,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孤立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了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地勾勒出旅途中游子的孤单与寂寥,表现了羁旅悲怀; 而第二首小令的作者写在满天秋意里泛洞庭湖下小项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飞动,透露出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四、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诗人,或不同一时期的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所以面对同一题材,他们的诗歌选材立意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6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翝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 、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分析」:由于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追求也不同,诗人孟云卿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诗人韩翝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可作答为: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五、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也便成为高考的关注点。例如2006年北京海淀区试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15、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分析」:要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的风格,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由于李白和杜甫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也不同。因此可作答为: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