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立足课本,注重拓展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7 22:57: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2
  作为一个多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语文教师,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深深地感到很多考生在备考时,走了弯路,方法不对头。他们在备考时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过分相信“高考真题”“高考母题”之类的东西,而忽视了对语文课本的复习,结果导致一些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大量分数都失在他们看不起的“阴沟”里。如语文试卷中的字音字形题,考生大都对它不屑一顾,而实际情况是许多考生恰恰在此处失分。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走向来看,高考命题的选材都重在课外,而课内内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就给考生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需要下工夫学习课本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本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就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处变不惊”的境界。
  如考生普遍感到最难的文言文阅读题,它的考查点其实也基本都在课本上。如2004年全国卷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这道题中的几个加点的词在课文中基本都可以找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辍”就是“停止”,今天我们说的“辍学”的辍也是这个意思;“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中的“举”就是“举荐、推举、推荐”之意;关于“迁”,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多有了解,“迁”有“晋升或调动官职”之意,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资”有“钱财、财物”之意,也有“供给、以钱物帮助”之意,在D句中“资”显然作动词,当“资助”讲,故D项错。
  所有这些都在启示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时,要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在教材中寻找高考的“影子”。然后再选择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复习才有实效。
  当然,语文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内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的技巧,运用在课外、实践在课外,我们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拓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其目的是能领会同一体裁的文章。例如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可向中学语文课本涉及“记”这一文体的篇章扩展。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对它们的内容与手法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记”这一文体属散文范畴,可记物、记事、记游,还可写景、议论、叙事、说明。
  以某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其目的是在掌握作品思想意义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闻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已经形成。可是要真正全面了解闻先生,我们还须了解他的有关诗集,如《红烛》《死水》等,从而真正了解其作为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英勇的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
  以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向引文的原作(出处)扩展,其目的是在深刻理解引述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扩大文史知识视野。《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把唐雎的形象刻画得很精彩,令读过课文的同学对唐雎的慷慨陈辞佩服不已。如果我们课外还能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故事的背景、意义、过程,那么对理解唐雎“一怒即发,与秦王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决心,理解唐雎有胆有识的思想性格,以及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将是有很大帮助的。
  此外,我们还要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好作文来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另外,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应该适当了解。
  这样,我们在立足课本学习的同时,逐步向课外拓展,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