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汉语中常见的几个比喻词

作者: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8/10/13 20:33: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453
  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辞格,从古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有文学就有比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一样、似的、像……似的、仿佛……一样、跟……一样”等等,而在古汉语中,由于不出现这样的比喻词,使得一些用了比喻的句子,在理解上造成了一些困难乃至误解。要准确判断比喻,首先要弄清楚比喻的概念。“比喻”是指在描写事物或道理时,用另一个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或事理来打比方,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使平淡的内容变得生动。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甲乙两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即使是同类事物,也必须本质不同。②甲乙两事物必须有相同点,并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在我们理解古汉语中的比喻时,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干扰是比较。凡比喻都有比较,但比较重在“比”,比同见异,比喻重在“喻”,即两者的相似性,作为喻体的特征往往是显而易见的;用来比较的事物本质上一般具有稳定性,用来比喻的事物之间一般只是临时性的关系。具体说来,“比较”是指表述某一事物时,同一个与之有相同或相近点的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加以比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等从程度上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其目的就在于变生疏为熟悉,其特点:①相比的甲乙两事物必须是同类事物且本质相同;②相同的甲乙两事物必须具有相同点或相近点;③用来作比较的事物往往是人们比较熟知的事物。下面试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几个比喻词作简要的分析。
  疑  “疑”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是“怀疑”,已没有作比喻词的意项了,而在古汉语中,它有个常用意项就是做比喻词。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这里,本体是“明月光”,喻体是“霜”,意思是“皎洁的月光照在我坐的胡床前,就像是地上下了一层霜。”“明月光”与“霜”都为白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里,本体是“飞流”,喻体是“银河”,这一比喻妙在既写出了“飞流”的颜色,同时又写出了“飞流”的形状和气势,千古一绝。
  试比较,在下列句子里,“疑”不是比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
  于  “于”作为比喻词也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翻译时要注意的是不要跟“比”搞混了。例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停车不前,是因为迷醉于晚秋的枫林,经霜后的枫树叶像二月花一样的红。”要是理解成“比二月花还要红”那就错了,因为这里的“花”只是喻体,而不是作为比较的主体出现的,也就是说“二月花”不是作者要写的对象。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陈清表》)
  “急于星火”的意思是“急得像流星”,流星的特点是一闪而过,要是说“比流星还急”就难以想像了。我们现在说“急”,往往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个例子很经典,我看到的资料差不多都是把“于”理解为“比”的,而且把“重”直接译下来,译为“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也是很牵强的,泰山在古人眼里是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能否跟随帝王参加封禅仪式是一件荣宗耀祖的事。笔者认为这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人本来就会死的,有的人死得像泰山一样庄重,有的人死得像羽毛一样轻飘”。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
  “深于海”,像海一样深。
  “于”在下列句中表比较: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胜  “胜”这个字在古代有一个常用意思就是“胜过、超出”,在许多比喻的句子里,很容易被误解成此意。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在这个句子里,“红胜火”,意思是“红得像火”,而不是红得超过火,这里借火“红”这一特征来形容花的颜色,没有把“花”与“火”相比较那一个更红的意思;另外,从下句与之对应的“如”也可以看出“胜”是“像”的意思。再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在这个句子里,“秋日胜春朝”是说“秋天就像春天一样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全诗的后两句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秋之“寂寥”,与毛泽东的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互通神气。试与下面的两个句子比较:
  纵使将来眼前死,犹胜抛掷在空栏。(元稹《买花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李咸用《萱草》)
  在这两个句子里,“胜”是“胜过、超过”的意思。
  甚  作为比喻词,要区别于程度副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筠《与朱元思书》)
  湍急的流水像箭一样迅速,汹涌的浪涛像奔马一样快捷。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左丘明《召公谏厉王弭谤》)
  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发表对国家的言论),就像堵住河道不让洪水泄流一样危险。
  “甚”在下列句中是程度副词:
  汉世异术之士甚众。(范晔《后汉书•华佗传》)
  综上所述,要准确理解古汉语中的比喻句,除了要了解这些特殊的比喻词,还要结合上下文,注意与比较的区别,比喻最大的特点是相似性,修辞效果是形象生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