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能力缺失的思考
作者:宝鸡市陈仓区拓石二中 孟军生 时间:2008/10/17 0:28: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4
一、语文教学成了形式主义的课堂
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师生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切实完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一基础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几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不少语文老师热衷于形式的学习和更新,求新求异求精彩,致使形式的尽善尽美,而忽视内容的调整改革和提高。形式主义的歪风在语文教学的田园内滋长。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忙忙碌碌,或而激情演讲,或而高声歌唱,或者演示技法;学生或唱或跳,或谈或笑,说相声,演小品,看录像,做游戏,语文课堂俨然成了综艺大舞台。有人认为这样做是教学创新,是寓教于乐,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减轻学生负担,是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可如此的良苦用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有多大效益呢?
二、语文知识缺位现象日趋严重
学生读到初三了,在修改自己作文时,头脑中丝毫没有动宾搭配意识,对一些简单的语段修改无从下手,偶尔遇到一个长句子根本无从下手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靠眼下语文课堂的习惯语”整体把握”用心去体会””用生命去感悟”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前不少语文课的热热闹闹,空空洞洞,知识缺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小说除教了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概念外,好象已经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悟背诵之外,似乎只有体裁,押韵,对仗等屈指可数的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了;散文、戏剧等也只不过是类似的套话而已。韩雪屏先生曾经评说:“不结实的知识概念难以支撑高大的教育理念的框架。”语文知识的匮乏和老化,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的两大窘态。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逻辑现象
逻辑,通俗的讲就是有道理,教学逻辑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个道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学习行为的基本规律等。课堂教学中教学逻辑无处不在。
我们在形式主义课堂中,就从教学行为看,目标不清楚,从教学内容看教什么不清楚,从教学过程看,既没有目标的起点,也找不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也就是说,一节课各个环节没有围绕一个点展开,相互离散,相互割裂。有些课堂为读而读,既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发现问题,即使在发现的问题中,也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还有一个现象是,在课堂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缺乏逻辑,有些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有必要解决。种种现实表明,我们的教学缺乏逻辑意识,出现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无从下手也是必然的。
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段艰辛的跋涉之后,再停下来“省省”也是应该的。这不仅是研究者深思的问题,也该是我们这些趴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冷静思考的时候了。在语文的大课堂上,让语文的工具性质不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变,教会学生获得能力,培养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应该引起普遍的关注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