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四个“坚持”,追求三个“表达”——作文教学中的探索

作者: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天峰初中 刘航|  时间:2005/1/14 22:13: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5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教学中发现:一提到作文,班上学生大呼“难”!难在何处?经了解,选材、表情达意、措辞等诸多方面,都是他们作文途中的“绊脚石”。这就是班里学生的作文水平:选材老套、内容淡薄、无话可写、语言贫乏。
  鉴于此,我采用了几条训练措施,学生作文有了较好转变。
  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强化独立意识。
  独立,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我要求学生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写作的意识,培养自主写作的习惯。一切与作文有关的事情都要独立完成,比如选择材料、拟定题目、确立中心等等。我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作文日记本,不管别人监督与否,都坚持每天自觉地完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但选材一定要真实,不能凭空编造,最好是从身边选素材、谈感悟,更不能因怕写得差而去抄作文。经过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独立写作意识,依赖思想也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第二,坚持自评、互评作文。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会改、善改作文,才算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把每次作文训练的分项等级定为A、B、C、D,并写出每等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参照这一标准评定自己的作文属于哪一等,思考要向A等迈进需作哪些改进。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互评、交流,最后才由我一一评阅。这样,学生就会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对他们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坚持写评改后记。
  每次评改作文之后,我都要指导学生针对写、评作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领悟到的感触、得到的锻炼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写评改后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大大拓宽了学生作文练笔的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觉探究作文的意识。
  第四,坚持进行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每次作文,我都会选一两篇较好的文章打印出来,加以点评,并张贴在教室里,形成一种表扬形式。这样,被赏识的学生就会在心里“赏识”赏识者,从而在其心里产生一定的愉悦感,并化为巨大的作文激情。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追求三个“表达”。
  第一,表达真切感人。
  作文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我从最开始反复强调学生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跟他们说:作文跟做人一样,做人要真诚,作文要真实,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有生命力。遇到真切感人的文章,我都要在班上念念,予以表扬。现在,生编硬造的作文比以前少多了,学生的作文读起来也让人惬意多了。
  第二,表达符合情理。
  情理,指人的常情和事物的一般道理。我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样在写的时候才不会悖情逆理。我常引用这句话来告诫他们:“美物者贵依其体,赞事者宜本其实。”被赞美的事物确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但一味的夸大,甚至抛开本质展开不合理的想象,这就成了一种“弊”了。比如写母子在一起过圣诞节的场面,城里当然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那如果母亲是一位生活在贫困落后的山区的农妇呢?可能她连圣诞节这个概念都不是很清楚,也跟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吗?赋予他们一种平常本不会有的表现,这行吗?所以说学生应有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能抛开本质展开不合理的想象,这是有必要的。
  第三,表达富有情趣。
  情趣,是指文章的情调和趣味。学生表达要力求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应特意在人们的惯常思维路线上巧妙地设置障碍,有意制造曲折与起伏,令人读后拍手称快。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拓开自己的思维,要想得开,想得活,不能太实。太实就写不出富有情趣的文章。就像在生活中,人人都板起脸孔说话,就必然会缺少幽默,少了乐趣。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从学生本身出发,才能让他们体会到作文的美感,激发他们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