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秦腔》:一声面向现实的无力呐喊?怎奈中国文学落寞……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1 23:38: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8
在这个金融风暴劲吹,而天下依旧太平的时代,贾平凹的《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也多少有些另类。这相当于把一幕乡土中国崩溃的悲剧强行推入大众视野之中。在一个已经习惯于在帝王剧和主旋律中享乐的时代,在一个围绕着韩寒、郭敬明而娱乐化的文坛,这未必是人们所喜欢的事情,因为,这太沉重。
然而,无论中国当代文学怎样躲避崇高、回避现实,乡土中国的崩溃却是多年来一直在发生的事实。中国体制内或市场化的作家多如牛毛,不管他是贾平凹还是阎连科,抑或李锐,自然会有人逆流而上,写下一些什么,给沉浸在经济狂欢假面舞会里的中国人,暗地里下一“黑手”,戳一戳肉体上正在流血的刀口。
从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来看,虽然其间相隔十余年,《秦腔》却是《废都》的延续。《废都》勾勒出了一座转型时期城市知识分子精神坍塌的废墟,《秦腔》则是立在这个废墟前的一座墓碑。贾平凹一再说写《秦腔》是要为他的家乡棣花镇立一座大碑。在中国的语境中,碑无非是为死人而立,这也意味着在贾平凹的心目中,他的故乡已经死亡,乡土中国已经在时代大潮中崩盘。
因此,《秦腔》指向了一种悲剧性的结局。整个小说情节的层层推进,实质也是把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推向死亡,为其建立一座座墓碑的过程。小说中清风街老支书夏天义的墓碑是块无字碑,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象征。贾平凹借了武则天立无字碑这一桥段,无疑有任后世评说之寓意,其实也寓意着《秦腔》本身也是一块无字碑。
然而,吊诡之处正是在于,无字碑本身即意味着放弃了言说与评判的权利,贾平凹以三年时光、90万字而堆砌起一座大碑之后,却又不肯言说。这既可以理解为欲言又止,也可以当作是无话可说。而无论做何解释,都无疑表明了这位陕西省作协主席直面现实时候的谨慎之处。
《秦腔》选择以疯子张引生的视角来观察清风街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小说采用零碎化的“痴人说梦式”叙事,本身就是对既有的理性判断以及正常价值观的否定,是要尽量做到一种零价值的客观性。或许贾平凹仍然感觉这种去价值化的努力不够彻底,于是借张引生的自宫而阉割掉了整个小说叙事的主体性。贾平凹正是通过这种自我阉割,成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心翼翼的现实主义。《秦腔》掀起了一个悲愤的高潮,结果却又遁入了犬儒的怀抱。这既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无力感,也使《秦腔》变成了一声面向现实的无力的呐喊。
江北南
27日晚,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作家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秦腔》涉及贾平凹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京华时报》10月28日)
在金秋十月就要过去的时候,因为茅盾文学奖的公布,贾平凹的一曲《秦腔》唱响了整个中国,于是中国文坛热闹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贾平凹唱赞歌。
贾平凹的《秦腔》有没有达到西方经典名著的高度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秦腔》完完整整地展露出了以“秦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秦腔”是没落的,而不是光大的;是艺术的,而不是媚俗的。《秦腔》是在借“秦腔”来达到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秦腔》是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民俗史”,它所阐释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觉醒。这既是《秦腔》及贾平凹的最大长处,也是他的短板所在,对一部小说寄予太多,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生态超负荷,《秦腔》能奈几何?
《秦腔》及贾平凹所承载的其实绝不止这些,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全部。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乡土文学,然而近些年来,乡土文学却几近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其名曰的“快餐文学”、“网络文学”。文学失了根就好比襁褓里的婴孩断了奶,要想茁壮成长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中国文学现在所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一味地玩味、过度的小资、夸张的城市化、早熟的躯体,怎能承载起中国文学甚至文化的大梁?
《秦腔》的获奖是一出悲喜剧,喜在好的作品终有了好的归宿,悲在除去《秦腔》等几部获奖作品,谁能与之共舞?所以说,《秦腔》们能够最终胜出,主要原因既在于它们的出类拔萃,又在于它们的孤独。
《秦腔》唱罢,我们也该明白,中国文学之所以得不到世界文学的公认,始终与诺奖无缘,除去西方文化所固有的偏见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主动地抛弃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好比如今的孩子都只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却不知道南瓜粥、玉米羹才是咱中国自己的。
一曲《秦腔》怎奈中国文学落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