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谈

作者:大港一中 张俊华|  时间:2005/1/19 21:09: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85

                       

    叶圣陶先生论及语文教育有名名言:“课文无非也是个例子。”我以为,要通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则必须把课文当作“例子”。这“例子”就好比数学教学中的例题——通过例题引出公式,再运用公式解答其他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语文教学亦应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比如在讲散文时,同时也传授给学生散文鉴赏和写作的方法及要领;在讲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和写作的方法及要领。这样读写结合,讲练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以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性格特点的分析把握是本课书的教学重点之一。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对这三个人物性格的理解上,而是力求通过分析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并使其掌握写作人物评论的一般规律。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为终极目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运用导读讨论法代替一般的教师逐一讲析法,以问为线索来导学生的思路,以讨论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借助老师的适时点拨,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情况,我把宝黛二人作为课堂的学习重点,对这两人物的分析分别设计了两套不同思路的问题:
    宝玉:(1)对宝玉这个人物,作者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在人物出场前,作者是怎样侧面描写宝玉的?这些描写使人对宝玉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2)人物出场后,作者又怎样从正面描写宝玉的?即:在黛玉眼中呈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宝玉?这种矛盾说明了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西江月》二词,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口吻来品评宝玉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方式?(4)这种先侧面铺垫,后正面描写的出场方式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这样,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既充分认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又发自内心地赞叹曹雪芹的大手笔。
    对黛玉,则换一种方式来认识:(1)黛玉在节选部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2)其美丽的具体表现?(3)其聪慧在本课中集中体现在“细心、多虑与自尊“的性格上,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些特点的?(4)如何理解其细心、多虑?
    由宝黛的讨论分析自然提炼出两种人物评论的基本思路,教师总结点拨:(1)由表象到实质,层层分析,步步提示;(2)整体把握——具体分析评论(结合情节)——总结、深化、升华。不管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叙、析、评的有机结合。这时,再把另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交给学生去分析品评,写一篇人物评论,对学生来说,亦不是难事、愁事了。
    《林黛玉进贾府》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这课书的导读讨论和读写结合的训练,为学生阅读学习后几篇课文打开了便捷之门,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不少同学还写出了非常成功的人物评论,即便是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评论人物时,也不再觉得无从下笔。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中学语文领域激起了一片浪花。我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敢于打破常规。在教材的处理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用教坛新秀李镇西的话来说,一节课上完了,一课书学完了,不是就可以画上句号了,而应在学生心中留下破折号和更多的问号。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