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千古传悲情,后人题画万年寄贬褒
作者:闻冠军 幸晓艳 时间:2008/11/4 22:24: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22
《王昭君上马图》 宋•郭祥正
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
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丧胡尘。
《题出塞图》 元•贡师泰
沙碛微惊数骑尘,汉室便欲议和亲。
当时卫霍兵犹在,未必明王弃妾身。
宋人郭祥正的《王昭君上马图》首句即以“飘”、“秀”、“夺”、“春”四字高度概括出王昭君身披斗蓬,风尘仆仆出塞的的美丽形象;第二句点明是丹青画,作者用“只恐”“不真”两词以虚写实,描绘出王昭君的美艳无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两句是写昭君美丽的外表,后两句则是写她美丽的心灵。“甘心”二字突出她人格的伟大,她用自己的容颜和躯体,为君王和朝廷消除边患,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己为国家,可歌可泣。作者在同情王昭君作为女性远嫁胡地遭受不幸命运的同时,肯定了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为缓和汉胡矛盾,免除边关兵戈,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一洗愁容,成为一位以身许国的英雄!这种审视角度的变化,自有其深广的社会背景。宋朝自建立之初就边患不断,且不论辽与金,就是在与弱小的西夏政权的战争中,宋军也频遭败绩。在强大的外患压力之下,人们自然便想起了那位曾消弥两个敌对国宿怨的女子,人们惊叹一弱女子竟然能给国家带来几十年的边境安宁,从而不得不承认她的历史功绩。王昭君以她那特有的惊艳之色,换取了国家的安定,使得历代诗人为之吟咏不已。
面对同一题材——昭君出塞,元人贡师泰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的《题出塞图》一诗头两句是说边关刚有点战争迹象,惊恐的汉王朝,便商议和亲。说明胡强汉弱,但朝廷确实没有强兵可派,形势紧张,国难当头,只好拿出屈辱的办法——和亲政策去应对。“微惊”“数骑”就形象的描绘出当时的情态,紧张的局势。后两句则站在王昭君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评述,如果卫青、霍去病这两人及其强大英勇的军队还在的话,贤明的君王也不会忍心抛弃我而使我远嫁胡人的。“犹在”“未必”“弃”非常形象的写出,当时的政治形势确是迫不得已,所以昭君出塞只能是充当政治联姻的牺牲品。与此同时,作者也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无能,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王昭君作为女性的伟大。
【练习】
(1)两首诗的作者对昭君出塞各持怎样的态度?
(2)试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
(1)郭诗:作者在同情昭君作为女性远嫁胡地的不幸的同时,肯定了她为缓和汉胡矛盾,免除边关烽火,为国作出贡献的义举。
贡诗:作者认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迫不得已,只能作出和亲的下策,所以昭君出塞是当时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同时也含蓄批评了统治者的无能,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昭君作为女性的伟大。
(2)相同点:两首诗都是借题画来阐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两首诗都是先写景言事,后议论抒情。
不同点:郭诗在诗歌的前两句侧重于对昭君出塞时美丽形象的描绘,后两句则赞颂了她伟大的人格,肯定了她用自己的容颜和身躯,为君王和朝廷消除忧患,为国家而自我牺牲的义举。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昭君出塞一事发表看法,进行评价的。贡诗在诗歌的前两句侧重于描绘汉胡两国紧张的局势,后两句以昭君的口吻评述,如果卫表、霍去病及其强大的军队还在的话,贤明的君主是不会忍心让自己远嫁胡地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