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和亲果使边烽消
作者:李占永 时间:2008/4/20 18:12: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18
王昭君的材料引来引去,多是借鉴2002年的作文“心灵的选择”一题中的满分作文对王昭君的认识。一个弱女子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大汉朝的江山,以一个弱女子的心灵选择为国奉献。这并非不可,在当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材料,非常好的角度。作文得满分,这个材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以后的几年里,这个材料变来变去,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空筐”,任何一种话题都可以套上去。王昭君这一形象在中学生的作文里,和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苏轼、李白等一起成为最爱,取代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雷锋、爱迪生、牛顿、谭嗣同等。
但是,材料的单调性,角度的单一性渐渐使王昭君等人的事迹写不出新意,变得乏味了。可是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从更深的角度帮助学生发掘历史人物的精神,从多角度展示人物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价值,从而做到“旧题新作、旧料新用”。
王昭君是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历史阴差阳错地给了这个小女子一个机会,于是中国的历史有了一段华章。古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今有董必武、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曹禺、吕振羽等或为其抒写情怀或树碑立传。历代诗人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文学家要塑造出一个绮年玉貌的汉朝女子别乡去国、和亲匈奴的形象;史学家则力求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烟雾,钩沉发微,还原那一段尘封土积的历史事实;革命者则高瞻远瞩,讴歌民族融合。
自古“和亲”的人不少,唯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何故?
王昭君出生于百姓家,但有超人的胸襟雅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志向凌云,她心地善良,温柔体贴,气质不凡。不管是从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吸引力,都会让男人一见衷情。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当然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并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人常说:弱国无外交。若汉朝势力强大,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此时的呼韩邪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她被尊为“宁胡阏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夸大其辞,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有悖史实。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自应肯定。汉初,中原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王昭君和亲所产生的历史价值不容否认。
王昭君寂寞的宫女生活阶段可以用她的一首诗来表现: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别管是由于毛延寿的私心还是如一首诗写的“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等原因,毕竟历史注定王昭君要远嫁塞北。只是不知临行前汉元帝托词“妆奁尚未齐备,后三日即行”的三日临幸,带给王昭君的是渴望已久的幸福还是终生的遗憾。
“昭君出塞”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词汇,王昭君带着复杂的感情,怀抱着琵琶远望长安,上马过雁门而去,风情万种的美人,离开繁华帝京,前往荒凉胡地,陪伴一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令时人和后来者无不唏嘘嗟叹。
“怨词”和伴着眼泪写给汉元帝的书信或许就是她当时的心灵写照: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不知当时写“心灵选择”的学生和后来评卷的老师是否读过。
所赖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下,恹恹病榻,初夏时节,在榴花耀眼中崩逝。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此时王昭君二十四岁。三年的异地生活,习惯塞外风沙,学会了胡语。
长子(非亲生)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三岁,正是绚烂的盛年,有暇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了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曾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烽火迭起。
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去,王昭君请求归汉未被允许。多年的积怨无法排遣,回归中原不成,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服毒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秋以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李白、杜甫对昭君出塞给予更多的同情和人文关怀: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其一》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王安石另创新意,认为昭君出塞对于王昭君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明妃曲》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了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斯人已矣,任由评说。
“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任何时候都应该给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无论褒贬,一个女子以柔弱之躯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委实不易,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政策造就的不都是和谐,除了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有个人的牺牲,并且这种牺牲很多时候却无法让每个人理解和欣赏或同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