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片段
作者:楼雪景 时间:2008/11/5 9:30: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62
课前请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罗素的生平事迹,并认真阅读《读本》中罗素的《论老之将至》与课外发下的周国平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巴金的《灯》等文章,为上课作准备。
上课开始,先请学生介绍罗素,大家都提到了他的博学多才,研究领域的广泛以及他对文学领域不经意的闯入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迹;还有同学说他寿命很长,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面对98年的生命历程许多同学发出了惊叹之声。于是我趁机抛出一个问题:从罗素身上你找到了他长寿的秘诀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跃跃欲试,一学生说:“是遗传因素,因为在《论老之将至》中提到他的家族中除了他的双亲早逝外,其余的长辈都长寿。”“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有同学补充。另一学生说:“他有良好的心情与心理,特别在晚年,他对死亡并不恐惧,他博大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态赢得了上帝的青睐。”还有学生说:“他像他外祖母一样,信奉老有所为的原则,繁忙与充实的生活使他的精力旺盛,工作使人快乐年轻。”“还有他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一女生在座位上小声说,我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并示意她站起来回答。“在课文中不是说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这三种感情就是他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追求爱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境界;追求知识就是充实人生;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有学生紧接着说。“回答得多好啊,健康的人生观与人生目标既成就了罗素的美名也成就了罗素的高寿,让他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生活得很有意义。他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与无数的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他反对战争,反对独裁,为追求世界和平而到处奔波。同学们,通过对罗素的解读,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又为什么活着呢?”
面对这个话题,同学们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思索。见此情景,我在幻灯中投出了周国平的一句话:人是唯一追寻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过了片刻,叶盛楠同学站起来说:“我先给大家读两句我昨天写的,人活在世上是充满痛苦的,我们的任务是要减轻他人的痛苦,这样世界就少了痛苦。接下去我还要说,我们是在母亲一人的阵痛中来到人间的,我们还希望自己在众人的悲痛中离开人世,就像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一样。她去世的时候有14万的市民自发为她送行,为她痛哭。那我们该怎么做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我也想问问大家,你们想永远的活在这个世上吗?我想大家都愿意,虽然躯体不能,但精神可以永恒,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样,为人们多做点好事多积点善德吧,引用一下《巴尔扎克葬词》中的一句话‘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有一男生接下去说。两个同学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气氛渐渐的活跃了,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同学眼中充满了激情与渴望。这时女生吴黛仪说:“我没有像叶盛楠他们那样崇高,我认为我为着爱情、友情与亲情活着,我很欣赏刘心武的一句话,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对于爱情,我现在还谈不上,但我更看珍惜亲情,特别是我的母亲,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为她在生活,我多么希望给她带来幸福。” 吴黛仪的话引起了应姗姗的共鸣,她慢慢地站起来说:“我也有同感,小时候父母在南京,我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假期与父母团聚的时候,父母会满足我任何要求。每当要回来的时候,妈妈总会出去给我买许多东西,这时我小小的心中总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好象觉得永远也不可能与父母团聚了。”说到这里她声音哽咽了,但她继续说:“我知道妈妈也舍不得我离开,但我还是把‘妈妈我要你’的话留在了心中。对于奶奶,小时候我不是很孝顺,但我一直做她去世的梦,我真的害怕她有一天会离开我。现在我们长大了,老是不听父母的话,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不对,我们活着首先应该让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幸福。” 姗姗的话让许多学生的眼眶湿润了。“但我觉得仅仅对亲人的爱还是不够的”,姗姗在泪眼朦胧中刚刚坐下,梅亚儿同学站了起来说,“我从各种媒体中了解到,我国还有许多贫困落后的地方,那里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接受义务教育,我看了报道后,心理很难过,我与楼莹商量好了,大学毕业后作为志愿者到边远山区去支教,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与阳光。因为我相信巴金爷爷的话: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亚儿话音刚落,学生中发出了嘁嘁嚓嚓声,有的赞叹,有的不以为然。见此情景我说:“我们应该为亚儿与楼莹的志愿鼓掌,真的,一些老少边远地区,那里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假如你看过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报道,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觉得沉重的。”“中国之所以会造成这个局面,跟我国民众缺少志愿意识是很有关系的,同学们我想问一句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志愿者吗?”蔡桁同学一字一顿地说,“据统计只有8000万,13亿人口中只有8000万啊!只占人口总数的7%,在美国,这一比例为30%-40%。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想到自己生活得舒坦安逸,全然不顾周围的人的生存状态,这点与其他国家的人的意识是有差距的。”听了蔡桁同学的发言,许多同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我给他们介绍了“怀大爱心,做小事情”的特蕾莎嬷嬷的感人事迹,学生的眼中再次充满了崇敬。朱坚宇同学说:“生活在这个充满灾难的世上,人是不可缺少同情与爱的,我很欣赏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我觉得国人的意识还是在慢慢地转变,就像这次印度洋大海啸中,我们身边的人纷纷解囊捐款,我班的朱坚宇同学就捐了100元。就像巴金先生在《灯》中说的: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的。我们还要追求精神上的东西。”班中博学的奕超接着说,“生活在这个几十亿人口的星球上,爱应该是无国界的,刚才老师给我们介绍的特蕾莎嬷嬷是个榜样,高一时接触过的史怀泽先生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周国平先生不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品着他们深刻的思想,我的心激动了也有些内疚,平时总是埋怨、苛责他们如何的桀骜叛逆、玩世不恭,其实十七八的少男少女心中除了反叛任性之外还有更多的思考爱心与责任。这堂让我重新走进了学生认识了学生。
课堂感言
以前从未想到我身边的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思考着关于人生的命题,而且是那样诚恳,毫无夸张、玩笑之意。的确,我们在长大,到了学会不开玩笑的年龄,尤其是对待人生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选择了亲情。说到亲情,我们都有太多的话要说,多到不知从何说起好,多到只能将所有的言语溶于泪水,然后倾泻而出。其次便是友情,在这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年代,我们更加渴望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
至于我个人认为,我们更应该将感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那就是责任。感情可以释然、可以遗忘、甚至可以背叛,而责任却不可推卸。感谢老师、感谢这堂课,让我们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一次交流与探索。(叶盛楠)
我很喜欢这种课,围绕文本而又不死扣课文,大家畅所欲言而毫无顾忌与羞涩。老师恰到好处的指引,把我带入了思想的王国,我们思索人生、思索责任,品味长辈的带给我们的谆谆教导。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没想到事隔这么久,才看到这篇文章,当时的情景又出现在脑海中
谢谢楼老师
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另外,我将在09年9月去一中实习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