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叫一日闲过也——语文积累随想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11 10:34: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45
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共有的感觉就是散,不像理科那样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在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更是感觉无从下手,总觉得这也得会,那也要讲。小到一个字的音形义,大到一篇文章的脉络结构,我们很想做到面面俱到,但经常是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也是不完全尽如人意。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我们初一学生的一篇作文,我才想到了自认为绝妙的一招….…
那是我教初中语文的第一年,我的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语句:“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劳动,大脑会思考。”当时只是觉得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自己都没有见过这个句子,而一位初一的学生都会用得恰到好处了。于是在作文批语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在全班作文讲评时作为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同学们听了都啧啧称赞。我当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多积累些优美的词汇,到用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己静静的坐下来之后,想到:如何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真正做好扎实的语言积累?这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加重课业负担,又要坚持经常,不能松懈。终于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成熟起来——每天抄写十个成语,其中包括每个成语的具体解释。作为每天必备的一项作业来完成。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在班上公布时,学生们顿时民怨沸腾——每天都交?简直不可思议!周六、 周日可以不交吗?得到我否定的回答后,学生们更是满面愁云,经过我耐心的做工作,同学们同意以一个月作为“试用期”来检验一下。我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能成功吗?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学生的成语也是每天必交。正好有一次期中考试。再看作文,很明显,成语利用率提高了很多,虽然有的时候用的不是太贴切,但起码来说,学生有了用成语的欲望,学生毕竟比以前掌握的词汇量多了。最后,平均成绩比上次测试提高了将近十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把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后,全班又开锅了,真没想到每天这十个成语就可以带来这么大的进步,这时同学们都表态了,表示愿意把这项作业天天坚持做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业一天天交上。我精心的看着每个同学的作业,逐渐地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还用开发新的“产品”,凡是精华,我们都要储存到我们的大脑中。这样用时才能经过大量的筛选,找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后来,我又引进了新元素¬¬¬——歇后语,名人名言,歌词,戏曲词…… 这样一来,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们下课之后,经常拿出来做对比,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有时还拿歇后语开玩笑。歌词中有大部分同学都会唱,应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有时学生会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结尾,使得全文在奏出最强音时嘎然而止。有时文中会出现“这个女人不寻常”的幽默语句,给全文增色不少。
在我的积极鼓励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看到有好的语句、诗词就抄下来,作为自己的作业。放寒假了,要过年了,我布置的作业则改为搜集对联,假期回来互相交流,来感受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
积累字、词不仅仅是为了直接使用,而且要通过对这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或文章的反复吟咏中感悟一种情感,揣摩一些语感,使自己也学着去描摹,使自己也慢慢培养出一种气质来?即是一种“文学熏陶”吧。
凡视为“美”句、段、文者,要么是描写独到,语言精美,读之让人易沉浸于其中,享受那湖光山色的美;要么是哲理深厚,寓意深刻,品之,使我们思想愉悦,灵魂升华,咂摸其中凝练深邃的道理。对于这样的句、段,可以说与那些“名言”相媲美,除了摘抄在专门的本子上外,还应反复地朗读并能达到背诵为最好,以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之时,能做到张嘴即出,信手拈来,为己所用,为自己的语言增色。对于“美文”,因为篇幅较长,背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也须反复熟读,以达到感悟文中表达的情感,文句的语气、语调等。比如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一致,文句的语气、语调都是一种平缓的娓娓道来,平淡中寓着真切,朴实中溢着深情,可看作回忆性散文的典范,我们反复熟读,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一张嘴就会含着深情低声地倾述,这样自己在写同类型的散文时,不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与此类似的角色吗?
“每日十条”虽然花样不断的翻新,但这项作业是雷打不动的,学生们也形成了习惯,没有了应付作业的感觉,有的同学甚至把它当作了享受,当作消遣。出现这样的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的那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了,可是据我了解,他们中的大部分还在保留着这项作业,仿佛这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和我的学生交谈,写信,着实让人吃惊,流行语言、网络语言,让我都难以应对,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我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这项作业,不只适用于语文。经过我家先生在数学、化学、历史等学科的试验,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随着花样的不断翻新,我会坚定地把这项作业开展下去,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出学校步入社会铺平前进的道路。
语文积累,不仅是语言、古诗文的积累,还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积累。同样地,语文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可以在迁移。如,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感悟的能力、体验的能力、阅读能力方法和习惯、写作能力方法和习惯等等,有的内容是举一反三,有的内容则是举三反一,这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够驾轻就熟,才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就如同我们的日记一样,记载着我们成长的历史,所以,我们要坚持到底,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齐白石先生说过的——“不叫一日闲过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