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浅析中国人的爱子惜孙之情
作者:杨峥嵘 时间:2008/11/11 11:21: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5
皇帝是谁造就的呢?是臣民,是奴仆。有句俗话说得好,“有抬轿的才有坐轿的。”历史上的大皇帝是这样产生的,今天的小皇帝也是这样产生的。可笑的是——正是把大皇帝赶下金鸾殿的宝座的人们又亲手把小皇帝扶上了金鸾殿的宝座。这其中当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与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合成了小皇帝产生的温床。
历史上虽也曾有过“易子而食”的惨剧,但在五千年的文明中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历来看重后代。作为一个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宗族农业国,其社会秩序主要靠“忠”“孝”的封建伦理来维护。对君主要忠,对父母要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想而知,这“后”的重要了。无“后”,夫可休妻;无“后”,夫可三妻四妾。“多子多福”的观念一代传一代。女性,作为妻子一般无地位可言,只有当她成了母亲——有儿子的母亲,甚至“熬成了婆”才有地位。子荣母贵,儿子做了大官,母亲就是功臣,可以加封“某老夫人”。于是乎妇女的终生职责就是伺候公婆、照顾丈夫和生儿育女,美其名曰“相夫教子”。于是乎历史上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圣母”教子丰碑——可惜没有一位“圣母”留下自己完整的姓名,因为她们不是独立的人,只是从属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作为“严父”,他们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父辈把香火传到了自己这一代,决不能在自己手中断送了自家香火,否则生不安,死不宁——黄泉下无颜见列祖列宗。作为小农经济主,他们死前也要考虑自己的财产继承问题。农村至今还有孤寡老人死后“吃绝户”之说。历来中国人都有光宗耀祖的迫切愿望。他们总希望一辈辈门庭更光艳,财产更丰富,人丁更兴旺。于是他们往往对下一辈寄予过多过高的希望。在当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下,这种现象犹为普遍。在绝对保证孩子吃好、穿好等超前物质享受和“寄生虫”式的生活的同时又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成龙成凤。于是我们耳闻目睹了一例又一例亲生父母残害儿童的悲剧。痛心之余,不由使人想到这与历史上的“挟天子”一幕是何其相似。
如果说上面的事实使人欲哭无泪,那么下面的场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六七岁的小孩叫六七十岁的祖父趴下当驴骑,八十岁的小脚老太太端着饭碗跟在曾孙后面满屋转------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分不开。老人们往往有与儿童较接近的特点,所以有“老儿童 ”之说。这是生命中的两个端点(起点和终点)的互助吸引。另一方面,老人身上有比年轻父母更多的传统观念,他们更看重“香火、“血脉,他们往往把孙辈看成是自己的化身,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很少象父辈那样较多的考虑孩子的未来,也没有由此而来的苛求,只是一味的娇宠孩子,使其既得不到正常的身心锻炼又逃避正常的管教与引导。
其实,“小皇帝”正如“大”皇帝一样,尽管他们享有许多特权,但他们也有作为“皇帝”的悲哀,他们无法摆脱传统的伦理约束和义务感(主要指对家庭)。由于贵为“皇帝”,缺乏朋友,他们往往内心孤独,“臣民”、“奴仆”们关心的只是他们的生活起居或“军国大事”,而常常忽略了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也需要也应该自己选择自己脚下的路。他们总是被抬着或“挟”着,前呼后拥着,不能用自己的脚走路,久而久之,脚也就丧失了其走路的功能。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试问虔诚地跪拜在地的“忠臣”、“顺民”、“良奴才”们,你们到底是千秋功臣还是千古罪人?
写于1994年3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