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17 10:31: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97
  10月24日上午8时30分,中语会在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举行了简短的年会大会开幕式,中语会会长、理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教育官员、教研员、教师参加。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作家曹文轩作了题为《我的语文观》的报告。报告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作为北大教授和著名作家,曹老师本可以在象牙塔的顶端舒适地研究学问,但多年来他却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他游历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300多所中小学进行演讲并进行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将他的语文观、作文观以及阅读观直接讲给中小学老师、校长以及学生,同时还认真倾听师生的声音。
  曹文轩说:自己的行动是有感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局限。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回音壁,声音来回振荡。这些宝贵的声音对他们来讲其实并没有太重大的意义,然而这些声音对于广大的社会也许非常珍贵。这些知识分子的精英集中在象牙塔里和宝塔尖上,彼此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很多珍贵的声音就此消耗掉。这些声音对于处于中下层的中小学来说更加宝贵,也更有意义。知识分子应该为基层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知识分子的呼声在基层是“雷声”,可以直接影响中国的教育,这声音是最有意义的。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维度的单一化。我们的教育只有一个维度就是知识教育,再一个维度教育就是文化。而人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维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维度。许多学校让我给他们留一句话,我常常写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还是典型的知识教育,现在又外挂了素质教育这个标签。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来说,应该把培养完人作为目标,在对人的培养上,追求完善、完整和完美。
  整个报告重点围绕学生阅读与作文展开,重点讲了这样几个内容:
  一、读书要读有“文脉”的书(“文脉”是判断好书的标准)
  “要让孩子们读有‘文脉’的书!”曹老师这样界定好书。
  曹老师认为,语文教育的成败就在于阅读。如果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人类回报上帝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身体和姿态。在万千身体姿态里,最优美的就是读书,尤其是静读。如果说这个世界有天堂,那就是人间的图书馆。
  当下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一方面现在有许多有远见的教育专家、教育界高层人物、校长、老师开始注意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现在更特殊的问题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广大中小学还是重视孩子读书的,但是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却显得一筹莫展。现在孩子手上有一些书是不值得读的,他们只是满足了小孩的欲望。千万不可看到孩子手上捧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就喜形于色,关键是看他们读什么书。要读就要读好书。很多家长、学生都想问一个问题?怎样写作文,怎样写好作文,其实答案很简单:读书。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学校有装潢高档的图书室和琳琅满目、印刷精美的图书,但值得孩子读的书太少了。
  在他看来,书是分辈分的。有“爷爷书”、“老子书”和“孙子书”。现在多数孩子手里的藏书都是血统并不高贵的“孙子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天下的书分两种,一种是有“文脉”的,另外一种是没有“文脉”。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不多,不仅好书不多还有坏书。它们损坏了我们的感觉。英国作家有一句话: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如今我们没有足够的打精神底子的书。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中国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一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绘本的阅读。美国、欧洲、日本中产阶级的孩子在这个年龄上要消耗大量的绘本,这些绘本是四、五岁小孩的启蒙,他们读这些绘本之后才迎接那些五花八门的书籍。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绘本,他介绍了自己即将推出的一本书《天空的呼唤》。这本书介绍了一只天鹅和一群鹅的故事。鹅妈妈孵出了天鹅,天鹅随着妈妈无忧无虑的吃草。突然有一天,一群天鹅飞过,发出了与鹅不一样的“克鲁克里”的叫声,叫声惊动了地上的小天鹅,那时它才意识到自己与妈妈和兄弟姐妹长的不一样,自己的眼睛下多了一个黑点,自己不属于这个群体。它的翅膀在来自天空的同类声音召唤下,不由自主地张开,又慢慢地合上。反复、再反复,内心挣扎、再挣扎,在鹅妈妈的鼓励和兄弟姐妹的鼓励、赞许下,在天空同类的声音呼唤下,终于在最后一天,它张开了自己美丽的翅膀,飞上了蓝天,围绕着鹅妈妈和兄弟姐妹吃草的地方盘旋着、盘旋着,发出“克鲁克里”的叫声,循环往返,直到天鹅队伍快要消逝的刹那,才长鸣着飞离鹅妈妈吃草的青草地……
  “文脉”是什么?曹老师回忆: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天下的书一种是有文脉的,一种是没有文脉的。而今天我们的书太多太多是没有文脉的,这些书不利于我们成长,甚至对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用处。
  他回忆:我小时候可以读的书很少。我的父亲是校长,他有两箱书,其中有好几册鲁迅文集的单行本。于是我被这些书深深吸引住了,就开始慢慢阅读起来,喜欢到痴迷的地步。受这些书的影响,每当老师叫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我总是写得最好。有一次写作文,我竟然写满了三个作文本,到现在这个记录还没有人能超越!那时写作,我感觉到鲁迅说话的腔调、语言的味道跃然眼前,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和文思,文字自然而然顺着我的笔尖流淌到作文本上,当时我不知道这流淌的是什么,现在想想,那就是“文脉”!
  提到现在中小学生所读的书,曹文轩老师坦言“很为孩子们感到忧虑!”由于几年来深入中小学校,曹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孩子们读书的误区。那些“搞笑”的书,只能让孩子哈哈一笑,对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没有任何帮助。这些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曹文轩认为:老师们不要看到学生捧着书就感到欣慰,要看看学生手头上的书有没有“文脉”!现在很多孩子错把“搞笑”当“幽默”,错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象力”,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们。
  可是怎样让孩子们理解“文脉”的含义呢?曹老师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办法:每次大家读书的时候,旁边放一个本,读到好的文字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有东西可摘录,那这本书就是有“文脉”的,值得一读!如果读后一无所获,那就可以直接把这书放回它该放的地方——垃圾箱!
  二、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曹文轩认为,孩子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没有仔细打量世界。
  人类的眼睛一辈子只完成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一个是凝视,而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一个俄罗斯作家写过,“一条小立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看似简单的句子却蕴含着细致的观察,立狗的腿应该又长又直,大街上应该是人来车往,只有细心的人方能发现这样的狗走在大街上,方能体会这条狗的心情。
  三、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应该拥有两个世界”。这个有天空、太阳、月亮的世界称为第一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想象出来的世界称为第二世界,是我们人把它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一篇优秀的作文永远是借力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完美结合上。曹文轩认为,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离不开“无中生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曹文轩透露了自己在尚未出版的《大王书》系列第三部中是如何创造第二世界的。“这一天,茫带领军队来到鸽子河边。鸽子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河两边有成千上万的鸽子。由于河对岸有熄军重兵把守,茫军几次渡河都不成功,河面上飘着尸体。此时,天空中一只老鹰追杀小鸽子,所有茫军仰望天空,为鸽子祈祷。那个老鹰把小鸽子的翅膀打断了,这时茫从地上拣了个石子,不偏不倚地击中了老鹰的脑袋,老鹰掉在地上,鸽子飞行了两圈落在茫肩上。第二天,3万只野鸽子在天空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黑色,另一部分是纯粹的白色,只有茫读懂了天空的文章,鸽子在告诉他们对岸熄军是如何布阵,白色部分是熄军薄弱的地方。于是,茫军再次抢渡鸽子河,就在茫军船就要到达彼岸时,熄军援军赶到。就在成千上万只箭飞出之时,有成千上万只鸽子扑向箭,鸽子纷纷落入河中。茫军本可以继续前进,但他们留下来,把一只只死鸽子从河中拣起来,要把鸽子埋葬掉。于是,巨大的鸽子坟墓前,每一个走过的茫军将士都放上一朵刚刚采过的野花。就这样,茫军告别鸽子河,开赴前线”。
  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但孩子们又特别喜欢听?因为我们是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不仅需要第一世界,也需要第二世界。
  四、好文章离不开反复“折腾”。
  作文写不长是许多孩子头疼的事情,曹文轩认为,写作文可以想一想老童谣:我有一分钱,可以到苏联。苏联老大哥给我买个笔,什么笔?毛笔。什么毛?羊毛。什么羊?山羊。什么山?高山。什么高?年糕。什么年?1958年,吃饭不要钱。这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离开最后一句话,前面的都是废话,因为有了最后一句话,它就成了童谣。写作也是这样,越折腾,作品思想越丰富。
  谈到小学生写作文总是写不长、写不好的现象,曹文轩老师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要写好作文,只要记住一个词——‘折腾’!”曹老师还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解了“折腾”的意思:
  思路如下:比如你要写只剩一个柿子的柿子树,你首先要设计一个主人公,给他取名为皮卡——你可以谈谈他名字的由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情节。比如树上只剩一个柿子,皮卡希望这个柿子能在树上多待几天,等外出上学的哥哥回来的时候再掉下来。这时开始“折腾”,偏偏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柿子被乌鸦刁走了——注意你要写出乌鸦的颜色、柿子的颜色、天空的颜色,这样你的文章就有了色彩——于是皮卡就开始追乌鸦,眼看快追到了——这时又要“折腾”——皮卡摔了一跤,结果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柿子林,那里全是红红的柿子。皮卡这时应该开心地摘柿子了吧?不!不要让他摘,还要继续“折腾”,要写皮卡开始犹豫要不要摘柿子。摘?不摘?反复思考后,再让皮卡摘柿子。这样“折腾”下来不愁文章写不长了:“有个小男孩,叫皮卡。他望着院子中的柿子树上最后一个柿子说,‘你千万别掉下来,过几天我的哥哥从东京回来,一定一定’。可就在哥哥回来的头一天,天空中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叨走了,并且在皮卡头上盘旋。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皮卡开始追赶乌鸦,追呀追呀,最后他累得躺在地上。等他醒来,他发现自己在一片柿子林中。阳光灿烂,红红的柿子就像一盏盏灯笼一样漂亮。就在皮卡刚把柿子摘到手时,来了两个小男孩,他们抓住了那个柿子……”
  最后曹文轩老师送给所有的人一句话: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书就是灿烂千阳,要用它去照亮我们的灵魂,照亮整个世界。
  资料介绍: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啬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追随永恒的力作”。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