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生点缀闪耀的星光
作者:天津复兴中学 吴奇 时间:2008/11/27 10:07: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5
作者尖锐地指出,在人生的名利场上如果缺乏高尚道德的依托,确实容易导致精神堕落。在欲望的洪流中,世人多的是小聪明,缺的是大智慧。有些人像蝇蛆一样钻进粪土中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追求。这就是朱光潜所说的“俗不可耐”。
什么是“俗”?无非就是缺乏美感的修养。为此,作者提出“免俗”,即借助“美感的培养”,对利害圈和物欲进行超越,从“怡情养性”做起,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人心,从而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那么美感是什么?
朱光潜认为美感就是“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他举了一个例子:对待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是科学的态度,而画家是美感的态度。作者认为,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则以“美”为最高目的。这三种态度虽各不相同,但对人生都有价值。
生活中人们常常关注“善”和“真”,而忽视“美”,所以常觉生活乏味,常感世界无味,常叹人生无奈。与“善”、“真”相比,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美”是最没用处的。可是在精神世界里,“美”是最佳的精神食粮,只有“美”可以填充无边无际的心灵世界。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不过人性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望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饥渴”。
千古风流人物总被风吹雨打去,唯有美是不朽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如何获得美感?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抓住两点:一是必须抛弃实际生活中的物欲,隔着“适当的距离”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的形象;二是在观赏事物形象时,达到聚精会神乃至物我两忘的境界,使“我之情趣”和“物之姿态”交感共鸣。
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以及他本人在国外学习莎士比亚的经历为例,为我们涤除了许多关于美感的误解:比如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体的“享乐主义美学”,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是欣赏,等等。
“美生于美感经验”。在作者看来,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生的婴儿。美的欣赏极像“情人眼里出西施”,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更如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作者为了学理的探究,把它们分开来析理,但不要误以为作者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作者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表达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观: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在当下,有助于促进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却受到漠视,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创造能力低下,对大自然的美“视而不见,感而不觉”,迷恋于感官快感。
“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欣赏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把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这条著名标语奉赠给青年朋友,劝告大家:珍惜生命,用心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