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一种历史追求
作者:谢建军 时间:2008/11/28 10:25: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8
前段时间,有人说,全国初中和小学有望取消重点学校,还要上升为法律规定,这似乎让关注教育公平的人多了一些信心。重点学校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刘百川先生对“示范学校”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不了解这些学校是向谁示范?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差异,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办学,但办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扭曲。
其实,取消重点学校的建议和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很多地方也曾经实践过,但重点学校从来都没有消失。重点学校之所以经久不衰,人们的观念误区并非主因,而社会需求才是关键。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能否铲除重点学校存在的社会基础。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学校的声望,而学校的声望又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评价。目前,这两方面的评价都指向升学率,办重点学校是提高升学率的不二法门。由于教育领域极度不平衡,从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到学校级差,自然会导致家长寻求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为子女获得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要求办重点学校在情理之中。
取消重点学校,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只要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没有改变,只要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倾斜性政策依然存在,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重点学校是教育不公平的结果,而非原因。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某些重点学校搞一整套成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权力和金钱的干扰,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学校的出现是在教育无法实现公平的大环境下,效率诉求、公正诉求与强势力量博弈后出现的一种次优选择。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取消重点学校要落到实处很难。而且,如果因为取消重点学校而出现另一种与权力和金钱相联系的教育资源倾斜,情况会更糟。
面对城乡差距过大、重点办校制度导致义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其实,刘百川先生的一些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他说:“人的个性是体现在心理和生理的差别。人的智商也是有差别的,但是智商极高和智商极低的人都是少数,多数的人智商上差异并不是很大,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后天的努力。”他认为能够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我们只有智育最重要,而其他四育都居于次要的地位。那是对马克思所说的‘智育第一’的一种误解。”看看身边遍地的“重点”、“示范”和“星级”学校;看看一些地方成功着陆的应试教育;看看生源大战中所折射出来的精英主义教育倾向……我们不知道,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误解还要持续多久。
许多人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严重倾斜,必须依靠“补差原则”。确实,我们的所谓非重点学校需要一些“偏袒”。正如一位慈爱的母亲对三个儿子说,你们谁差点我就帮谁。聪明的母亲绝对不会谁强就护着谁,那样的话,她会失去其他的儿子;她很明白到底谁最需要帮助,这样她才会得到儿子们的尊敬。可以说,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完全取决于母亲的一碗水能不能端平。说实话,教育资源分配需要这样的“母亲”,也缺少这样的“母亲”。
今天翻开《全面发展的教育》,隐约感到刘先生站在历史的不远处,诉说了他的教育公平思路:任何一所学校都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公平。这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也是每一所学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