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是学生写作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作者:江苏省海门市树勋中学 朱立新| 时间:2005/1/30 10:40: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4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改变作文指导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转变作文评讲课教师作为裁判员的身份,教师成为学生写作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组织引导的功能也才能充分体现。
一、参与选材 不少人认为学生缺少生活实践,只有等到学生生活丰富了,才可能写出好作文,这样的观点至今仍有较大的市场。这固然重视了生活积累与写作的关系,但忽视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运动会,学生就能写出生动的运动会花絮吗?恐怕未必。关键是教师参与学生的选材过程。当学生目光集中于冠军得主的时候,教师却着眼于幕后英雄;当学生从运动员身上找材料的时候,教师能从裁判员身上找闪光点;当学生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教师跟他们一起讨论该不该为失败的选手喝彩……如果我们参与学生的选材过程,便会在学生面前展开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什么叫引导?我们认为这才是最实在最有效的引导。
有一次要学生写一篇《感谢 的爱》的文章。见到一位腿部骨折的学生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对他说:“你的腿还疼吗?”他摇摇头。我很随便地说:“每天,谁给你洗脚啊?”他的眼睛亮了,说:“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写这篇作文了,就从爸爸给我洗脚写起。”
参与,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知道,写作材料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就是写作材料取之不尽的宝库。
二、参与立意 文章的立意,是从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深化的结果。中考作文的平庸以致失败,大抵由于学生对生活经历缺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仍是教师的参与——教师跟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讨论。
我曾以《合作》为题让学生作文,学生普遍写了一件合作成功的事,最后点明立意便是“合作是多么重要啊”。“合作重要”固然是正确的立意,但千人一腔,就说明了学生缺乏立意的训练。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件合作出黑板报成功的事,但没有明确的立意,文章详略便有几处不妥,合作过程虽有具体的描述,但很松散,最后勉强加上立意,仍是“合作是多么重要”。这样的文章要上档次,当然必须引导,但引导的具体过程应该是教师参与学生的立意。
同一个合作出黑板报的材料,我同学生一起,完成了三篇作文:一篇是发挥各人的长处是合作成功的保证;一篇是共同的目标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合作成功的前提;一篇是合作过程中必须互相尊重,互相宽容。课后学生反映热烈:“我们懂得立意是怎么回事了,谢谢老师!”
有了明确的“意”,文章的构思才会合理以至精巧,对材料的取舍,详略安排也会妥贴精当。道理讲一百遍,不如自己作为学生参与他们的写作活动有效得多。
三、合作评改 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历来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教师殚精竭虑、字斟句酌,学生却以为这些批语十分隔膜。跟教师参与学生的写作一样,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参与评改。
合作评改我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课上集体评改,二是个别当面评改(也称“面批”)。
作文评改课上,我们一般印发学生习作三至五篇,请学生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前初中生的习作主要问题集中在选材 、立意、材料的取舍详略以及结构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每次评改都有重点。
一次组织学生集体评改<<感谢____的爱>>这篇文章,同学们阅读了我印发的五篇习作后,发言十分热烈。不少同学认为普遍存在选材太平常太一般的问题,总是写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怎么关心我,怎么想不到其他方面呢?这个问题十分尖锐也十分深刻。难道不生病就感受不到爱了吗?不少同学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发言。解决思想问题,疏通心理障碍,解决生活困难,受到鼓励或批评,都应该感谢他人对我的一片爱心,通过这次集体评改打开了思路,同学们都表示愿意重写一篇,在选材上下功夫。
有些习作带有特殊性,则可以用面批的方式,原则仍是启发他自己发现问题。总之,师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会修改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写作不是一种自得的能力。观察、思考的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从名著中学习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的能力以及不断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学生后天习得的。我们必须直接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经常这样做,学生尝到了甜头,就会由“怕”作文到“喜”作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了根本的提高。
作者简介: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现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