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回归——2008年高考湖北卷简析

作者:湖北省天门中学 陈胜波  时间:2008/12/16 15:40: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2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极大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为亿万人民所瞩目的高考也随之进行着多样化的变革,特别分省命题后更是百花齐放。求新、去缚、张扬成为一种时尚,中学语文园地也日渐繁荣。毋庸置疑,变革使得中学生的视野、思辩、自信都有了全面的改观。但问题是过犹不及,与此同时也滋长了花架子的不实之风,往往是热热闹闹了几年,痛苦悔恨一辈子。
  2008年湖北卷的回归之旅尽管走得艰难,但毕竟是迈出了坚定的一大步,对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我想就2008年湖北卷的“回归”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回归两本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个中道理不言而喻,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振振有词的口号。中学生就得多看,多读,多积累,我并不反对,但问题是这里面有个前提:马须有去寻找夜草的力气。课本读本是根本,就好比让马有走动的力气,只有读懂了,领悟了,方能向课外更高效去辐射。
  其实,这几年湖北卷就一直在关注这个根本。
  2005年作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就来自《读本》;2006年写课本剧文艺演出的串台词,涉及到第四册(人教版)戏剧单元。2007年,谈林冲、杜十娘的文字形象来自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
  今年的试卷在回归两本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稳健。除了名句文常直接取自课本外,创新试验田的第20题直接关涉到小说《药》的景物描写,而且第14题宋词《临江仙》赏析的第二问暗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第21题改写剧本亦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影子。
  二、回归生活
  熟悉的东西总能触发思维活动。命题者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在背景材料或情景设计中尽量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像校园班会、北京奥运、娱乐新闻、社会热点。涉及到的相关试题既有语基题(第3题王宝强、第4题航站楼、社区服务、第5题校园班会)也有语用题(第22题奥运火炬传递,第23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这些题目旨在给考生一个心理暗示,使他们能尽快地进入答题状态,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
  三、回归本真
  语文课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人文性。但这两者又不是割裂的关系,08年湖北卷力求将这二者很好地融合。
  上文提到的回归生活即可为证。另外赋分较重的三道阅读题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这一苦心。
  科技文“湿地”打破了以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征分明的状态,于自然中融入和谐与人文,文化底蕴自然深厚。而题目设计也是放在解释理解、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等基本语文能力上。
  文言文继承了湖北卷的风格,选取散文《龙渊义塾记》,但也有细微变化。就是选文虽然生疏,但篇幅不长,且有叙事,学生易于理解。内容上颂扬义学,兴办教育,情理贴近现实,颇有人文情怀。
  大阅读题选用国学大师季羡落林老先生的散文《雾》。一改散文艰涩,含蓄的老路,结构清晰明了,内容纯净具体,文笔清新,笔法细腻,又充满哲理。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喜欢读,而且题目设计与平常中学语文教学颇多关联。第16题关于细节描写及艺术效果,第18题品味与赏析文句。第19题涉及行文思路,真正是在考语文,这样的试卷也真正是在要求学生学语文。
  2008年有太多的变故,考验着人们心灵的坚强与脆弱。然而我们2008湖北卷总体维稳算是给6000万人民吃了一颗静心丹,而且还做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2009高考作文评卷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   责任重于泰山
  二   严把人员关
  三   标准应一以贯之(重培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