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绘画、胜似绘画——《济南的冬天》《绿》片断色彩描写比较

作者:福州第十一中学 林秋人  时间:2008/12/19 6:53: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56
  分析比较《济南的冬天》的雪山片段及朱自清《绿》的梅雨潭描写片断的色彩,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利用绘画色彩学知识写景的两种不同写作方法。色彩学说,任何物体都不能完全吸收或完全反射太阳的某种光线,因此物体的色彩都不是单一的。画家根据有关色彩的感觉、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的知识,色彩对比与调和的不同效果及表情作用的知识作画。或强调物体内部复杂色彩对比,使物体不仅立体感,也寄托画家的某种情感,如油画;或突出物体某种主要 色彩,略去物体实际可能呈现的其它色彩,造成不同物体间的鲜明对比给人清新愉悦的感觉,如年画。作家写景也如此,老舍与朱自清两位大师正是用了画家的大手笔,加上诗人的激情,在上述作品中用不同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异中有同的审美意境。
  《济南的冬天》写雪山,作者用画家的眼光,在雪山茫茫的白色中,发现或强调了其间的青、黑、蓝、银、暗黄、微黄、粉七色,把多样的色彩统一于白色的基调中,使一般人认为色彩单调的雪山显得色彩丰富而又多样。这段分四层次,按色彩对比度递减顺序写。第一层,把冷色的‘青’松,写成“青黑”,使之略带温色。簇簇青黑的松树,给单纯的白色添上灵动的色彩,黑白分明,雪山生气勃勃,令人兴奋;第二层,置雪山于大环境中,蓝天白雪蓝白相间,使人心旷神怡;第三层,暗黄与白相衬;第四层,,粉色与白交融,色彩越显柔和。这样先以色彩对比度强烈的景色,先入为主地造成济南冬山生气勃勃的感觉。反之若先写第四层类似色的对比,那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宁静沉睡的冬山,而不是具春天般气息的济南冬山了。
  而且,作者在写色差小,色彩柔和的物象时,也注意强化色彩对比,着意描写“有的地方”露出的“暗黄”(不写“枯黄”,足见匠心)的草色,夕阳下雪山“微微露出的粉色”,这不为人注意的工黄、粉两个热色,为雪山添上热调子,作者又用拟人,比喻突出色彩对比,使枯草成了“山们”花衣上的水纹图案;柔和的粉色,成了山姑娘娇羞的面容,为寒山平添几分生气和秀色。
  朱自清的《绿》也表现了梅雨潭的生命力,然而作者却要略去潭水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杂色,强调一个“绿”字,突出“绿”的清纯。作者用了博喻,拟人,状水之清亮、柔嫩、可爱,但毕竟只是一种绿,一种美,久之令人感到单调。于是作者除了在写“绿”之前用梅雨瀑,亭作铺垫外,还在写“绿”时缘绿引起联想。把梅雨潭之绿与北京什刹海绿杨的“鹅黄绿”,杭州虎跑寺近旁“绿壁”的“浓绿”,西湖波光明亮的“绿”,秦淮河的“暗绿”作比较,不仅强调了梅雨潭“女儿绿”的可爱,还带领读者领略了不同“绿”的美色,欣赏了“拂地绿杨”的优美,“高峻深密”的“绿壁”的壮美,甚而把人引入古人吟咏西湖、秦淮河诗词的意境中去,使作品给人的美感远远超出梅雨潭所能给人的美感。
  比较上述两篇散文,可以看到,两位大师都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抒发自己喜悦之情。而绿色本身象征生命力。所以朱自清略去其它色彩,突出一个“绿”字;雪山的白色本不象征生命力,因此老舍强化了白色基调上的丰富色彩,使其笔下雪山的主要特点染上作者主观色彩,因而比现实中的雪山更具勃勃生机。这正如丹纳所说:“文学所表现的特征,是经过选择、强调被安排在主要地位上的。”而且文学家注意改变事物主要特征与别的特征各部分关系“一定是向一个方向改变的,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丹纳《艺术哲学》)。在两篇文章中,无论是强化色彩的多样还是突出纯净,作家都用了色彩对比,或背景与观赏物色彩对比,或观赏物自身各色彩对比,或因联想引进更广阔的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vf 于11-03 21:48发表评论: 第2楼
  • yeryuere
  • vf 于11-03 21:48发表评论: 第1楼
  • yeryu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