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个人口大国的教育奇迹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0 19:52: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47
  1977年,一场阔别十年的考试改变了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中国,一个生机盎然的新时代由此开始。 
  知识改变命运,此后30年间,一代代学子以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相互叠加,诠释教育的力量! 
  “机会来了。”王辉耀依然记得31年前那个晚上,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站大喇叭里传来时的兴奋。命运的出口仿佛就在这一瞬间被打开了。今天,上了广州外院,在前外经贸部工作过,后又出国留学,并最终选择回国创业的王辉耀回想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作答:“改革开放,恢复高考。”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则是,“出国留学。” 
  回望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人们把恢复高考称为中国改革的先声,把出国留学比作中国开放的前奏。而事实上,30年间,3600万人迈入大学,120万人走出国门,他们鲜活的人生画卷共同构成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 
  30年,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的荣耀,分享教育的奇迹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总数和普通本专科学生总数比较 
  

  转变——战略抉择改写历史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今天,重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的教诲,多少人心有感悟,又满怀感激。 
  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中国教育实现了一次次历史跨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正是在这一次次跨越中,中国教育的成就举世瞩目。 
  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下,以教育为突破口的拨乱反正,使教育战线率先得到全面恢复和整顿,教育的春天与思想解放的曙光相伴而至。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桎梏,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最强音。 
  前进的征途上,一些抉择注定会改写历史—— 
  1993年,酝酿5年之久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这份被称为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1998年3月,初春的北京因一项国策的出台而激扬兴奋。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面对600多位中外记者庄严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这是影响乃至决定中国未来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国策。从1995年,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1996年,以具有法律效应的形式将“科教兴国”确定为基本国策,再到199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用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话说,“科教兴国,一字千金”。 
  因为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从神五到神七……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惊天之举;因为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在不到三分之一的世纪中实现了普九,使全体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30年前的不足5年提升到现在的8.49年。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跨越——世界为之惊叹 
  教育的贫困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贫困。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战略选择。 
  2001年1月1日,新年的曙光把一个来自中国的好消息传向全世界,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历经15年艰苦奋斗,中国初步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 
  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再次宣布,众志成城,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随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两免一补’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先后推出,到2007年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人口从2003年的77%提高到98%,我国全民教育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2007年的春天同样令世人瞩目。从这一年开始,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交学杂费,“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始于世纪之交的深刻变革为很多人的人生带来转机,更使中国由此走入教育大国的行列。1999年,国家计委、教育部联合宣布,在年初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这一年,普通高校招生从上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6万人。此后3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三年翻了一番,至2002年秋季,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 1998 年的9.8%提高到15%,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达到56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与此同时,“211工程”、“985工程”等的实施,使中国高校有了集中力量迈向世界一流的可能,从高教大国到高教强国,中国有了自己的时间表。 
  目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家无才不富,国无人不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12亿人口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旦发挥出来,是任何力量也比不了的。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响亮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继承中国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倡导的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优先发展教育被作为改善民生之首写入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符合民意,赢得了民心—— 
  2007新学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此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同年,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始在6所师范大学试行;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再一次蓄势而发。(记者 丰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