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元宵风俗

作者:佚名  时间:2009/2/10 9:23: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中国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大量的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风俗资料。其中,关于元宵节风俗的描写,在小说中有着较大的篇幅,是颇有份量的文笔。如:
  元宵社火花灯——见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小说描写甄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结果不慎丢了孩子。由此也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元宵社火花灯,指元宵节夜街头演鼓乐杂戏、放花灯的习俗。“社火”是宋代遗风,《水浒传》中有过描述:“黄昏月上,三街六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可见,“社火”指街头杂戏,歌舞,鼓乐,杂耍等民间娱乐,各地风俗大致相同。元宵放灯起源更早。据宋人洪迈考证,“陈设灯具”是从汉代祭太一神时传下来的事。另据民俗学家考证,元宵节放灯是先秦时期“庭燎”与汉武帝祭礼“太一神”以及佛教“燃灯礼佛”互相融合的产物。
  正月放年学、忌针黹(zhǐ)——见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小说讲:“彼此正月内,学房中放年学,闺阁中忌针黹,都是闲时。”因贾环放年学便与宝钗、香菱、莺儿三个一起赶围棋作耍,后因贾环耍赖引起一场风波。据传那时每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四天内,由钦天监选一天吉日,颁示天下,一律遵行封印;正月十九日,或二十、二十一日宣布开印。一个月内,官府衙门不办公,“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这很类似我们今天的学校放寒假。忌针黹之俗,指“是日禁刀剪裁割、扫除倾水等事。”
  春灯谜——见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所写元春所制灯谜命太监送出,又让众姐妹也作一个进去,这样往复数次,贾府一时掀起猜谜热潮。灯谜,是将谜语张贴于花灯上,供人猜测。因这一游艺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故又称“春灯谜”。  
  元宵放烟火爆竹——见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小说中有一大段生动传神的描写,表现了贾府极盛时期的场景。其中所说的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中看出,那时已把烟火和爆竹区分开来了。
  击鼓传梅,春喜上眉梢——(同上)小说描述了正月十五晚上,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的场面。当时,凤姐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于是大伙玩起了击鼓传梅。击鼓传梅一般叫做“击鼓传花”,此处因用的传递物是一枝红梅,故名。“春喜上眉梢”,则是利用“梅”、“眉”谐音,将“传梅”雅称作“喜上眉梢”。时值元宵,新春乍至,因冠之以“春”字。一人击鼓,众人传花,鼓声乍止之时,花在谁人之手,此人即作表演。这种游戏至今流传,我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也都玩过,不过没有“传梅”和“喜上眉梢”之类的雅称。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了。当然,凡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读者都会懂得,曹雪芹对元宵节(上元节)的描写有其更深的涵义。写元宵节乃表示“春”也。按周汝昌研究,在曹雪芹笔下,“春”和“秋”构成了《红楼梦》全书的“两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两大扇”的另一表现形式。曹雪芹以上元节作为“春”的标志,而以中秋节作为“秋”的标志。全书开卷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上元两个节日。曹雪芹借癞头僧之言点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以后又借秦可卿在梦中警觉凤姐之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来引领读者,成为笼罩全书的总纲领。
  诸如此“三春”之类研究、探讨以致争论,那是红学家们和红学爱好者们的事了,我们一般读者主要还是通过《红楼梦》这部巨著关于元宵节风俗的描写,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