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言进化史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12 17:05: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7
随着“不差钱”“纯爷们儿”“拥抱更有力量”等词语的风行,不少人已经开始四处搜集属于2009年的流行词语。如今,年度流行词语的评选似乎已经成为一件令人们乐此不疲的“事业”。人们开始习惯用流行词语诉说和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也通过它们感受社会的变迁。其实,变化的又岂止是社会,就连流传于人们口中的词语也早已面目全非了。时代在变,诞生于各个时代的流行词语也在变,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经过时间洗礼、岁月打磨的珠子,形状变得越来越柔和,色彩变得越来越艳丽,也许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参与到这场进化的历史之中。
流行词语的制造者:从官方到民间
从当年文学青年口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到如今人人都在重复着的“这是为什么呢”,流行词语始终在不断更新,随着它们一起改变的还有那些流行词语的制造者。从最初的报刊书本、广播电视到如今的网络高手、草根明星,流行词语的制造者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草根化、民间化。其实,那些词语在街头巷尾的流行原本就是一场民间的娱乐盛宴。
报刊书本就是“生产重地”
典型制造者:广播、书籍、报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
所谓流行,语言学家杨建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段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现象)平时出现率的均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流行词语,应该是指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代替的词语,也就是说,流行词语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流行词语生命周期的变化自然离不开其产生的环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们还不知道互联网、手机为何物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传播媒体就是半导体、报刊和书籍,而它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那个年代流行词语的制造者。
回想当年的流行词语,再对比当下的人气词语,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时在社会中流行的词语大多都与政治相关,或者说,它们几乎不带有任何幽默特质。譬如“共产主义道德”“又红又专”等词语甚至本身就是政治术语。而那些表面看起来似乎与政治并无关联的流行词语,在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也始终在围绕着同一个轴心旋转。比如“机械化”“拖拉机”等词之所以成为流行语,是因为当时正在大力提倡国家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合作化”,而“食堂”一词的广泛流行则是奔向共产主义的需要。所有这些当年的流行词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是那时广播里的头条新闻、报刊上的头版文章。在1981年2月,《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号召青年们把“五讲四美”和“三热爱”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美好。此后,“五讲四美三热爱”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每一个当年的在校学生就像对待“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这样的生活常识一样将这些语句烂熟于心。
如今,那些当年的报纸已经泛黄或不知去向,再也没有哪个家庭会在每个清晨七点准时打开半导体,收听《新闻摘要》,而那些当年的流行词语也同它们的制造者一起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纪念。
标本1 三转一响
流行年份:上世纪七十年代
这是当时极少见的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流行用语,同时还带有着诙谐幽默的成分。那时有首很流行的《择婿歌》,里面唱到:“一表人才,二老归天,三转一响,四十平方,五十工资,六亲不认,七尺男儿,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听话。”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理喻,但在当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都是结婚必备的物件,少了哪样都不行。如今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在当年都是高档货。新娘子出嫁那天,亲朋好友们会用平板车浩浩荡荡地押送这几大件物品,有时为了显摆,还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走。“土木结构盖新房,松木椽子柳木梁,石灰抹墙砖墁地,新人喜坐拖拉机。”这就是当时结婚的景象,而“三转一响”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几样道具,会为婚礼添得满堂彩。
标本2 女排精神
流行年份:上世纪八十年代
毫无疑问,如此精准的提炼自然出自新闻媒体之手。在当时的中国体育界,人们口口相传的“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这种精神之所以备受国人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甚至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能鼓舞国人。
同类项:零的突破、皮包公司
“名气”成为流行保障
典型制造者:名人所说的名言、知名电视剧或歌曲里的台词或歌词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中。不过,当不计其数的新鲜词汇蜂拥而至时,究竟哪些词语才能真正停留在人们嘴边却也成了不小的问题。
名人、名流,甚至是播出率甚广的知名广告或销售率极高的知名图书,只要是被广泛认知的人、事、物一时间都成了流行词语的制造者。“该出手时就出手”,刘欢所唱的一句热播电视剧中的歌词成了人们在调侃、鼓励朋友时最常用的话语。在图书《中国可以说不》的热销下,“XX可以说不”成为1996年最掷地有声的一句流行用语,此后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此后,随着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日渐火爆,从葛优口中说出的台词也成为时代流行语。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青年研究》曾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语。而在1993年,由《大学生》评选出来的“十大流行语”所体现的则又完全是另外一个语境,那时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是:下海、申办奥运、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学雷锋。如果再以此对照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倒爷、万元户、迪斯科、平反、一号文件等,我们会察觉到,流行词语的制造者也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从最初的领导指示到后来的名人名句。
标本1 “四大俗”
流行年份:上世纪90年代
1999年,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王朔总结了上个世纪末的“四大俗”为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此后,这个标准便迅速成为了挖苦别人的有效工具。而金庸本人对此只是回应说“不称之为‘四大寇’和‘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在“四大俗”之后,还相应诞生了“四大傻”“四大笨”等多个评判标准。
标本2 “四大俗”
流行年份:上世纪90年代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在1997年拍摄的《大话西游》中的这段真情告白,随着周星驰及其无厘头风格的走红迅速成为了众多年轻人表露心声时的标准开场白。
同类项: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有话好好说、许我一个未来吧、忽悠
民间高手成主力
典型制造者:网友、普通大众等草根人物
“这是为什么呢?”这句话的走红还要先于它的原创作者小沈阳。一句简单的“这是为什么呢?”换种腔调和神情说出竟能达到奇佳的戏剧效果,这自然与小沈阳的功力密不可分。与他一样有化腐朽为神奇功力的自然还有相声界的郭德纲。其实,无论郭德纲还是小沈阳,都曾经是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草根艺人,甚至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们也依然需要仰仗师傅的保护。然而,正是这些曾名不见经传的人,为人们制造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质量的流行词语和快乐。
简单分析一下2008年的流行词语就不难发现,那些词语大多是由民间高手或网络高人自行创造的,即使是那些有着新闻或故事背景的词语,也是在网友的慧眼识珠下才被发扬光大。这不仅让人想起互联网刚刚风行时,论坛里,网友制造的“跪求”一词红得发紫,甚至每次上网,都好像听到噗通噗通声像鞭炮一样此起彼伏。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一时的小商品广告用语中,也曾出现“跪求”的近义词“诚征”一词,不过,相比之下,网友创造的“跪求”一词显然更为形象、生动,此后,甚至还有网友发明了“跪求”的升级版“膝行”,更是不得不令人叫绝。
忘了是谁曾经说过,广大民众的创造力才是真正不可限量的,看看那些民间高手所制造出来的流行词语,足以证明这确实是句真理。
标本1 囧
流行年份:2008年
“囧”字并非“火星体”,这个本义“光明”的汉字在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等诸多糟糕透顶的涵义之后,不仅成为了互联网上使用频率最为频繁的流行汉字,还被形容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甚至还成为了2008年最为流行的一种年度表情。想来也是,合个影,艳照了;炒股票,崩盘了;坐火车,出轨了;乘飞机,罢航了;连喝个牛奶,还查出结石了。
标本2 “霹雳”
流行年份:2008年
当“雷”字在2008年广泛流行后,才有网友慧眼识珠,发现了比“雷”更有创意、更传神的词语“霹雳”。这个词的灵感来自于几年前由琼瑶编剧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其中有句台词为“怎么会有这么霹雳的消息嘛!”虽然电视剧已播出很久,但由于网友以此展开联想,甚至追溯到电影《霹雳贝贝》,“霹雳”也就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注解,才得以成为“雷”的加强版。
同类项:什锦八宝饭、以商养情、结石宝宝、娇身冠养、不法奶牛
流行词语的功能性: 从实用到有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