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之我见1

作者:王青|  时间:2005/2/18 9:30: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4
  虽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诗歌曾经那么繁荣、那么喧嚣于中国的文学。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所以在物欲横流、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少有人去把玩这种贵族文学,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感悟别人的心灵世界。而面临高考重压的中学生,就更没有时间与闲情逸致了。可是高中教材里却入选了不少诗歌,尤其是高中第三册。诗歌的教与学成为师生头痛的问题,下面仅就我的教学尝试谈一点儿体会。
  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诗歌的魅力。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扩大阅读量  教诗歌单元时,每天为学生介绍一首我精选出来的名家诗作,这些诗作或是时代或是作者或是风格或是感情或是题材与课本上的诗作有着联系,随着阅读量的慢慢增大,学生对诗歌也由陌生到熟悉到理解到喜爱,渐渐地体悟到诗歌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与讲解  教学诗歌时,老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为此我在诗歌的朗读上下了很大功夫,几乎每节课都有我的范读,每次读完之后学生都鼓掌喝彩,跃跃欲试,我趁势鼓励、引导学生,学生对读诗自然而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在讲诗时,我适当用一些诗般的语言,这种清新、美丽的语言就如同涓涓溪水,使学生顿感清爽、惬意,语言艺术的魅力也就由此产生并影响到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3、用启发引导代替滔滔不绝的讲演  诗歌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师不要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况且诗歌具有多义性,不同的情感体验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老师交给学生的只是欣赏的方法,然后让他们思想的火花迸射交流,老师引导总结。这样的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主动性才得以发挥。只有学生进行了主动地思考并体味到思考后智慧凝结的喜悦,才谈得上学习的兴趣。
  4、写出自己心灵的诗篇 由于我一直喜欢并坚持诗歌的创作,所以学完诗歌后,我常常给学生介绍几首我写的诗歌,并向他们说出我写诗时的心境,告诉他们诗歌是我心灵的表达。并鼓励学生也可以用这样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稚嫩不怕,应重在表达、宣泄,学生受到启发、感染,也都会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问题的见解、对世界的看法,当心灵的诗篇写就之后,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成就感、满足感会激励学生产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其次根据诗歌的特点构筑诗歌教学的基本框架。
  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练意味深远,初读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个大概意思,但却不明就里。于是我创建了“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即感知诗歌的感情、主旨,在通过品味意境、语言去印证或纠正感知。如教学《沁园春 长沙》,首先初读体会感情基调,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豪迈、高昂等类似的词语,其次我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印证,学生说写的景和情都很大气,紧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去品味一些写景和写情的词语,如“万山红遍”的“遍”、“百舸争流”的“争”、“鹰击长空”的“击”、“指点江山”的“指点”、“浪遏飞舟”的“遏”,通过品味学生才会理解诗人那种火热高昂的情怀。再如教学《再别康桥》,先整体感知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学生都能感受到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不是黯然销魂的,也不是开朗豁达的。其次引导学生去深入品味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别绪的,通过品味意象,学生明白了诗人通过感情的起伏变化即哀愁—欢喜—欢喜到顶点—哀愁来表达这种别绪,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种“快乐“与“哀愁“的关系,原来那种快乐其实正是一种眷恋,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幻想的快乐。
  再次选准诗歌教学的切入点。
  找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如同找到一把打开疑难的钥匙。如教学穆旦的《赞美》,我就问学生诗人在赞美什么,学生读后回答“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即每节的最后一句话,那么理解这句话就成了教学的切入点。再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以讨论每节最后的一句话“祖国啊”朗读是应把握的感情作为突破口。教学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以讨论两组意象的特点为突破口。
  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
  另外朗读和想象是诗歌教学不变的旋律。
  1、巧用朗读法
  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的功能,有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而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朗读魅力。为此诗歌教学时我根据课堂流程设计了“正确朗读、流利朗读、表情朗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每一层次又设计了诸如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范读等不同读的方式,用朗读带动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2、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象。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留有大片空白要靠我们的想象去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靠我们的想象去再现诗歌中的形象、意境,我常用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把文字变成有声音有色彩的画面,变成画以后成为体味视觉感受了,要更为直观、更好理解一些。
  以上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粗浅的理解与初步的尝试。我始终记得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所以我力求教会学生读诗、读书、读人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