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开始在这里——参加江汉区语文新课标培训班有感

作者: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 尹丹|  时间:2005/2/18 12:32: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4
  今年八月初,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参加了江汉区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班,虽然这次培训时间不长,但它所传达的那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能给人以不少启迪,尤其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而言,更是获益匪浅,感触颇深。
  如果用“惊喜”这个词来表达我在这次培训中最真切的感受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在当今教育界,“素质教育”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就在上个世纪末,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素质教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国的语文教育一度成为公众批评议论的中心,当时的报刊杂志上曾登载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矛头大多直指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病。记得当时连大作家王蒙都被惊动了,他索性将自己孙子手中的一份语文试卷拿来一做,结果按照所给的“标准答案”来评分的话竟然是不及格,他不禁喟叹:“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是怎么了?”在诸如此类的追问声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也在从善如流,不断进行反思。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通用语、祖国语言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教育改革中自然是首当其冲。近几年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正在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气,记得当我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参加教育实习期间,就欣喜的发现,如今的语文教育无论是在教材上还是在教法上都给人一种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与我当年读中学时的语文教育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当我以一名新教师的身份参加这次语文新课标培训时,通过理论学习、话题研讨、经验交流以及课堂实录观摩,我终于能够和语文课程改革“零距离接触”,从而更为真切的感受到语文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之大、进程之快,这对于关注并且从事语文教育的我来说怎么不是一个惊喜呢?
  我一直很欣赏泰戈尔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它启示着我们 :教育要以追求活力为灵魂。在我看来,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是在力图将这一要求付诸实践。此次语文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正是强调了课程、教法及学法上的“活”,与之相应的新教材同样给人一种鲜活之感。我相信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的语文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一群知识鲜活、头脑灵活、观念新活、充满活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初衷。
  当然,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对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为人师的我看来,身为一名新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胆创新,迎难而上。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得“破旧立新”,但对新教师而言,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在教学经验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也就无“旧”可破,从而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上变“注入式”为“开导式”,变“授人以鱼”为“导人以渔”;师生角色也要相应的发生转变:教师变“圣人”为“导师”,学生变“容器”为“主人”。我觉得这其实与大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非常相似,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我们新教师有责任将大学讲坛上那种平等、合作、互动、融洽的教学氛围借鉴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当好学生的“导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包括品德素养、智能素养、教育素养等),因此,新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职前师范教育,而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自身修养,日新月异的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学识越丰富越深广,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活”,也越容易使自己的语文课程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深知这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教育实习中我已经亲身感受到语文教师工作的辛苦,但我一直铭记着大学毕业前夕校长对我们的教诲:“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现在的我正站在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师之路的起点,又适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前途尚未可知,但既然是自己所选择的,我将会以敬业精神为灯,以探索精神作履,充满信心的走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