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具有现代人格的教师
作者:浙江省松阳县民族中学 卢慧琴| 时间:2005/2/21 17:3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1
多年来,当我们习惯性地美化、神话教师职业时,却并没有为现代教师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营养。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倘若教师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便可想而知了。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1997年12月5日9时45分,陕西径阳发生4.8级有感地震,西安市在同一瞬间震颤。其大学校园四楼的一所教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在给学生讲课。大楼摇了一下,所有的学生连同教授的身体摇了一下。教授的心一惊:“可能是地震。”他张口时却说:“请同学们有序离开教室,到教学楼前的空地集合。”学生似于明白了一点什么,鱼贯而出。另一所教室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讲《人生哲理》。大楼摇了一下,女教师大惊,喊了一声:“地震啦!”率先冲向门口。至于她身后的学生如何乱作一团,她不得而知,只感到一股强大的人力推挤着她向下奔……
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楼前的空地上,学校领导清点人数:只有老教授未下来。正在这时,老教授出现在楼口,镇静地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同学们一齐欢呼冲上来围住了他。细心的人发现:他手里还提着一双高跟鞋—那是女教师为便于逃跑踢脱在楼道的。事后清查得知:老教授和他的学生全部安然无事,而女教师的那个班:有三名女生扭了脚,一名女生跑掉了鞋。
地震给学生上了一课,让他们学到了大学四年乃至一生都不易学到的东西:危难时刻,彰显人格。
还有一则报道说: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谢过,两人走去。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但在我们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是生而自由的,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自己的主人。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是谈不上独立人格的。每个人都埋没在社会给他的角色之中,总是在看别人的脸色,总是在揣摩着别人的意图,总是在为别人生活着,然而,奇怪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别人生活着,而别人却并未感到这种“恩惠”。
“我是为了你好。”领导在训斥下级的时候这样说。
“我是为了你好。”父母在训斥儿女的时候这样说。
“我是为了你好。”老师在训斥学生时这样说。
被训的人却从来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了”。师生关系不应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 ,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 。 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体现是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也应受到老师的尊重。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不能挫伤其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后进学生的人格尊重问题,因为后进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被人重视,成为有尊严的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还会极力模仿。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所以教师必须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师德不仅影响学生期间和今后的生活道路,而且关系于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推进。
让我们民族中学的每一位教职员工,用我们高尚的人格和辛勤的汗水,为社会培养出一
代具有独立人格的建设者;为民族中学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